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5|回复: 0

何丽:妈妈,我不跟您说永别——女儿心语(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6 1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何丽(老红军蒲文清之女)



蒲文清老人一辈子笑看人生(何丽供照)



窑洞-我们曾经的家(何丽供照)



革命传统代代传(何丽供照)



平凡的街道工作(何丽供照)



传承的是革命信念(何丽供照)



活到老学到老的蒲文清老人(何丽供照)

    蒲文清生平:蒲文清生于1918年7月18日,四川巴中达县人。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当看护。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医院参加长征,任护士排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到达陕北延安,是抗大第八期学员。先后在清凉山中央印刷厂、延安荣誉军人学校工作至1947年2月。193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7年3月随延安抚恤委员会转战陕北,1948年冬到达河北冶陶参加整风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炮兵旅供给部妇女大队区队长,配合解放临汾、晋中和太原等战役战斗,1950年南下四川铜梁地区剿匪,以及部队改编番号后的西南炮兵供给部、军委炮兵第三训练基地的转战中,领导了妇女儿童安全保障及转移工作。 1953年转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后,到北京市工农干部补习学校学习两年。1956年响应国务院精简机构和中央支援地方的号召,提前退休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1978年重回交通部,任政治部组织部四处休干管理组专职支部。 1979年离休。1993年提高享受司局级政治、生活待遇;2009年提高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2011年提高享受部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待遇。 在1956年至1978年的23年中,蒲文清同志一直在居委会工作,先后担任妇女主任、治保主任、居委会主任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曾被选为东城区和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和北京市党代表,五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60年,响应北京市政府关于搞好城市人民经济生活的号召,创办了北京市第一个街道服务站。她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为群众服务的事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三个月,同时被北京市及全国众多报纸、电台报道,受到各界群众的赞誉。 从1956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蒲文清同志始终自觉坚持宣传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期间,或应邀讲传统、作报告达上千场次,是深受人们爱戴的一位红军老战士。 蒲文清同志一生坚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无私无畏,一心一意为基层群众服务,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红军战士的本色。她的一生,是追求和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奉献的一生。 蒲文清同志永垂不朽!  

    红军女战士蒲文清同志,是交通部的离休干部,也是我敬爱的妈妈。

    妈妈1918年7月18日,出生在四川巴中蒲田湾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33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随红四方面军88师医院长征,经历了两次雪山草地,时任护士排长。1934年在长征路上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在延安转党。在延安的十年,在解放战争,以及在建国至今的60多年里,这位忠诚的、坚强的、乐观向上的共产党员战士,始终以她为群众服务的行动在书写她人生的传奇。

    但就在今年的6月26日下午6时左右,却因突发心肌梗抢救无效,告别了她那鲜活的生命而急匆匆地离开了我们,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如此坚强了一生的妈妈,为什么在打开晚报的瞬间,竟然变得如此地脆弱,简直脆弱到你来不及想、来不及哭、来不及喊,甚至来不及叫急救车的地步呢?人的出生,都有一个期待的过程。妈妈,您的离去,为什么是这样的猝然呢!

    我不能相信、也无法承受这天打五雷轰的噩耗。因为就在之前的一小时左右,妈妈还坐在大门口的椅子上乘凉;她还站在大雪松的树荫下,和院子里的人们聊天;还在五点的时候,去传达室取北京晚报,并哼唱着歌、心情愉快地走回二楼的家,还问弟弟什么时候吃饭。

    但躺在中日医院抢救床上的妈妈,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指征。她身上的白色被单清楚地告诉我们:妈妈真的是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同时也告诉她的儿女们和所有的亲人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这个残酷的、令人心碎的事实,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经受人世间与母亲的生离死别。这真是:母突别,儿女泪飞声哽咽;声哽咽,阴阳两世悲痛欲绝。天哪,地啊,人失去爹妈的撕心裂肺之痛,为什么在顷刻之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呢?难道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种残忍吗?现实告诉我们——你无可选择;生命告诉我们——你无可选择。那么妈妈,就让我选择再摸摸您、再亲亲您吧。

    于是,泪如雨下的我,快速扑向妈妈,双手上下抚摸妈妈还尚未完全冰凉的遗体,嘴在妈妈的脸上、额头上来回地亲,一声连着一声犹如嚎叫的“妈呀”、“妈呀”,在抢救室回旋。难道这就是与妈妈共同生活了70年的女儿,在与亲爱的妈妈做着人生的最后告别吗?我只感觉自己全身透骨冰冷,痛彻心扉地痛痛痛啊!所以我声嘶力竭地、一句连一句地呼叫着“妈妈”“妈妈”,全然不顾这是在医院,全然不顾我是弟弟妹妹们面前的老大。

    但是,妈妈静静地躺在床上。她的神态是那样地沉静、安详和淡定。那样子,就像在快乐了一天后,放松而轻轻地入睡并渐渐沉入梦乡。我顿时感觉,我们不要再打搅妈妈,不要再惊动她了。就让劳累、革命、奋斗了一生的妈妈,好好安心地休息一下吧。以后,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妈妈这样的神态,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呼噜声,但妈妈的沉静、安详与淡定告诉我们:她走得很平静,很放心,很踏实。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对我们心灵的最大抚慰嘛?所以,我们满脸泪水横流,强忍心中的悲痛,一步一回首地暂时离开了静睡的妈妈。

    妈妈虽然急匆匆地走了,但细想想,93岁是为人所敬的高龄。虽然妈妈的喜寿没有来得及过,就迎来了妈妈的喜丧,但对妈妈来说,这都是她的福分。老街坊邻居们说,“只有一辈子积德行善、修行到家的,才能有这番福分。蒲大妈就是人世间‘福寿’双全的幸福老人啊!”她们还说,“蒲大妈走的这份利落,自己没有受到病痛的折磨,又没有给任何人增添麻烦和负担,去世时还在修行集福,这是多大的善人、好人呀!”她们还说,“蒲大妈走的日子都是讲究的。6月26日下午6点,这么巧,这不是明摆着的666大顺嘛!这是老天的回报,让蒲大妈走得好好的,顺顺当当的!”老街坊邻居们还说,“我们和蒲大妈好几十年了。她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老百姓最知道。甭看她象我们一样老大妈一个,但她几十年可着心儿为群众服务,什么也不争;可着心儿助人为乐,什么也不求,谁能这么样儿地一下子就是几十年呀?所以老天爷可不能让这样的好人受罪。我们都永远念着她的好,永远忘不了她这个人!”

    妈妈您知道,这些话是交道口这片儿居民百姓对您的肯定和缅怀。在这些话语后面,还有许多让您的儿女们深思和铭记的东西呢!

    妈妈,您虽然急匆匆地离去了,但您还是有幸在6月20号,观看了由文化部批准,中华文化促进会携田汉文化基金会第三次复拍经典话剧《万水千山》组委会制作的宣传片。您是活动的顾问,当时还激动地说,“我要是年轻十几岁,就敢跟他们一起去长征路巡演,演不了可以跑跑龙套,起码我还能为大家唱几支红军的歌嘛!”

    而且6月21号,您还有幸出席了由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大型档案纪录片《永远的红军》影像素材移交仪式。您非常感慨地说:“长征虽然过去75年了,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创造的长征精神可不能忘记。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永远远地不能丢掉。因为那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魂啊。”而且在那天的活动中,您现场活跃,神采飞扬,对参加活动的相关领导及解放军档案馆长,不断边行军礼边伸出大拇指连声说谢谢。

    妈妈,就在24号上午,我突然接到您让我回去的电话,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当时我虽然有点胡乱猜测,但您的说话声让我放了一大半的心。等我打车赶到一看,哎呦,居然是让我教您唱歌。我心想:这老同志真可以的。于是拿出打车票让您报销。您一看46块钱,就说:“怎么这么贵?”我说:“妈呀,天通苑多远,就是得这么多钱。您以为呢?”

    事后想来,多亏妈妈的电话。否则,我就是乘飞机、坐火箭,无论花费多少钱,也不可能赶去拍下老人家为部里庆祝建党90周年练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感人形象。虽然妈妈您没有来得及在舞台上演唱,但是您却在心中一直唱到生命的最后。因为我们去医院给您换衣服的时候,发现您上衣口袋里装着的就是这首歌的歌篇。妈妈呀,这情景,让您70岁的女儿怎么不老泪纵横呢!因为那一切都是不可能复制和再现的了。

    妈妈,我们虽然已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红军墙上,安放好您和爸爸的骨灰,使我们每年的清明都可以去看望和缅怀您们。同时,我们也为您和爸爸联系好了四川红军陵园,让您和爸爸在这块红色的土地,在您魂牵梦绕的巴山蜀水,和您的红军战友在一起永享战友情,永享同志爱;让爸爸在这里可以永远守望着他的老家、他的革命启蒙地长安,您们相依相伴直到地老天荒。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红军陵园与川陕红军碑林是一体的,同建在巴中的青山秀水、苍松翠柏之中,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现在的红军陵园有600墓位,已经安置500多位红军老战士入住,而且陵园连同碑林,已正式被国家命名为我们党对全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永久的基地。这里,将永远有红色后代守候,永远有红色后人祭奠,并且永远被世世代代的崇尚红军、崇尚长征精神、乃至崇尚红色的中外人士所缅怀和敬仰。您和爸爸这对红军夫妇,完全有资格在这里永远地安家落户。

    妈妈,还有您一直关心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罗馆长亲自到咱家取走了我为他们准备的光盘、实物、印制好的40张可以直接用于布展的图片。我还写了捐赠说明。他们看了特别高兴也特别满意,再三表示感谢。

    同时我告诉了他们您对纪念馆的高度评价:“这是贵州省中共习水县委、县政府,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尤其是为子孙后代做的一件真正传承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大好事。这件事功德无量。人民会永远感谢你们。”我还告诉他们说,您这个老红军女兵,向习水县委、县政府,向习水人民和纪念馆的全体同志们致敬,说您迟早要到女红军纪念馆去一趟,要亲自去瞻仰四渡赤水、红军街等革命遗址,去缅怀那些革命英雄姐妹们。妈妈,虽然这些都成为您和我们永远的遗憾。但是咱们捐赠的各种革命文物,您参加各种公益、联谊、纪念、庆典、交流、研讨等各种活动的文字与图片,将永远成为向世人展示、弘扬、传承红军精神生动而珍贵的史料。所以妈妈,即使您去不了了,咱家的儿孙后代们将来都会去呢!咱们不要遗憾。

    妈妈,您学会唱的第一首红歌是《当兵就要当红军》,而且是唱着它走入了红军队伍;后来,您又唱着这样的红歌走过了自己93年的人生路程。即使在您生命的最后时刻,练唱的也是一首几乎全国人民都会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而在您离去的遗体上发现的唯一遗物,竟然还是印着这首歌歌词的歌片。妈妈,所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我们特意选择您生前最喜欢的《十送红军》。那熟悉、深情、舒缓的乐曲,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大家是来给您这位老红军战士送行的,而不是来送别的。

    妈妈,红色是您一生的最爱,也是您一生的代表色彩;而红歌,不仅是您生命的一部分,而且也是贯穿您一生的主线;红心,则是您一生坚守本色的灵魂。所以妈妈,您走过的虽然是一条普通的平凡之路,但却是一条没有任何杂色的红色之路。这条路是您人生和生命的轨迹。这轨迹告诉我们,即使您走了,红星也是永远照耀您,一直通向没有边际的红色尽头。

    妈妈,您一生都在坚守和歌唱理想、信念和追求。无论有过怎样的危险和艰难困苦,您都不曾停止过脚步和歌唱。因为祖国和人民、党和组织在您的心中,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党的事业、群众的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为此,您可以承受一切,可以付出一切。所以在您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在部队或是在地方,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您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战士要求自己为党、为国、为民服务,为党、为国、为民服务和歌唱。所以您尽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自己,也可以问心无愧地对党、对国、对人民说:蒲文清,你是以自己的无私的、干净、平凡、快乐、知足、平静、积极向上地走过了问心无愧、无怨无悔的一生,并将以红色的歌声去迎接如果有的来世。

    妈妈,虽然您走了,但我告诉您,中央电视台在8月30日军事频道播放了《永远的红军》的第九集,也就是拍您的专题片《胡同里的红军奶奶》,而且在片尾,特别播放了您离世的讣告后,这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始料不及的反响。

    《胡同里的红军奶奶》这个专辑。主要介绍您红军长征和革命战争时期的传奇经历,以及如实地介绍了您提前退休及在街道23年坚守信念、永葆本色、无私服务群众的那些事儿。片子虽然只有短短的30 分钟,但主持人的一席解说,给我们、给观众、给未来都留下了不尽的思索:如何不忘本,如何宣传学习,如何传承弘扬,如何坚定信仰,如何无私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如何汲取红军那样的排难创新、理想信念、坚忍不拔、不胜不休的伟大精神力量等,来为祖国的繁荣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您就是这样的一个榜样。这实际上是拍摄这部30集电视档案片的缘由。

    而片尾的这样一条讣告:“在节目播出前,我们得知了蒲文清老人逝世的消息。老人离开了我们。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品格,是她永远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激起了无数观众对红军和您这位老战士的敬仰和尊敬。正如一位观众在短信中写道:“深切悼念敬爱的蒲文清老妈妈。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永远感动和影响我们后人。蒲妈妈是许多红军的代表,我们要好好传承红军的革命精神。”

    有一条短信这样写道:“惊悉老红军去世。她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对同事的关心及助人为乐的精神,她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都深深感动和教育了大家。她虽然离开我们而去,但她崇高的精神,纯粹无尘的心灵永存人间。”

    而片子刚一播完,我家的电话就几乎被打爆。我的手机也先后收到80多条短信。妈妈,您无法想象,您的女儿是怎样满脸泪水地接听每一个电话,和回复每一条短信的。因为在我心中涌动的是,为什么长征在离开我们已经75年后的今天,观众们对红军依然如此敬仰,对长征精神如此赞扬?我想,他们是从这个短片中看到,一个为支援国家建设提前退休到街道的红军战士,是怎样在几十年居委会的工作中,始终坚守“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让群众满意就行,至于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的原则,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履行对人民的这个承诺。他们是被这位奶奶坚守本色、淡泊名利、无私服务的行为和精神所打动、所感动。他们是在感念长征,感恩牺牲的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所有革命前辈。所以我认为,接到的每一个电话和每一则短信,都是对全体红军战士、对长征精神、对真正的共产党员们深深的敬意和敬仰之情。我一直记着您说的“我们是幸存者。我们所做的,都是在替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为人民尽着心力呢”。我也牢牢记着您和爸爸一贯教导我们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成就大事,更不能成就大业的。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就没有红军和长征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所以,长征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是永存的、是不朽的;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不能丢掉;所以,我们要永远发扬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有人可能要问: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

    请看一些电视观众在看了《胡同里的红军奶奶》后,面对蒲老那不平凡的一生写下的感人话语吧:

     “从‘你把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人民满意就行’这平凡而又朴实的话语中,充分体现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永恒的信仰和坚定的追求。”

    “你把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人民满意就行,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从蒲老的口中说出来,是那么的自然,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因为蒲老几十年如一日,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做好了她所做的每一件事。蒲老的这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是否应当引起当今某些人民公仆的自我反思呢?他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这点了吗?”

    “不需要许多的豪言壮语,如果能在一生中践行蒲奶奶‘你把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人民满意就行’这句话,我们至少就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了。”

    “我非常热爱居委会工作,但我绝不能同老奶奶比。我还年青,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很多。但是,我会脚踏实地学习老奶奶的高贵品质,用行动好好为群众服务。蒲奶奶是我永远的榜样。我敬重老奶奶和她的红军精神。”

    “中央台能发布老同志讣告,可见这个老红军是多么让人尊敬和佩服了!老人伟大是干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向老红军致敬!红军精神万岁!”

    “惊悉老红军去世无限悲痛。她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对同事的关心,及助人为乐的精神,她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都深深感动和教育了大家。她虽然离开我们而去,但她崇高的精神,纯粹无尘的心灵永存人间。”

    “看完《胡同里的红军奶奶》很受教育。我们一定以她老人家为榜样,继承红军的优良传统,干好本职工作。看看这些老革命,自己还争什么呀。应该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让人民满意。”

    “深切悼念敬爱的蒲文清老妈妈。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永远感动和影响我们后人。”

    “向老红军蒲文清妈妈致敬。向中央电视台拍这么感人的记实片子致谢。过去这种集中宣传太少了。就是有过,记忆也不深刻。电视台好好保存这个片子吧。这些红军资料是我们革命人太珍贵的财富。”

    “老红军蒲奶奶,虽然平凡了一生,实际上是伟大了一生。只是她老人家只在乎平凡,只在乎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什么伟大不伟大,群众满意就好。这是老人的伟大红军精神所在。”

    “老人家几十年在讲述着后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感动和教育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说实在的,党再不抓革命传统教育,以后的孩子们都不知道毛主席和长征了。想着这些,心中充满危机感。想着这些,更要向老革命们致敬了。”

     “老红军蒲文清,一直在很平凡的基层全心全意地工作,受到群众的拥戴、敬佩、怀念。这是她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是捧起来的。群众说老人伟大,也是她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名利干出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平凡的老红军。”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河 蒲老仙逝 吾辈景仰”

    “红军精神感动中国。长征精神感动世界!”

    ……

    妈妈,电视观众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动和反响?可能因为胡同里红军老奶奶的平凡,和她坚守的本色打动了他们,感动了他们。其实当年红军战士们,共产党员们,不都是这样忘我地、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的吗?这就是红军战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保持、发扬、宣传长征精神,是在昭示我们后人要代代传承长征精神。

    妈妈,我又在想:您又是为了什么这样地忘我、这样地坚持、而又永远充满着快乐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您是个红军战士,更因为您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您就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自己对党的的承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让群众满意”。这样简单的14个字,在许多人看来没什么了不起。或许会被忽略,或许会被看淡,但是您不然——您竟能自觉自愿地坚持、坚守了一生。为什么?就因为您牢牢记住了共产党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您的心里永远是阳光的;就因为您的精神永远是向上的、积极的、永远是乐观的,所以您的心里就只有大爱而没有小私、没有欲望、没有攀比,所以您就这样一生坚守本色,甘心情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真的,妈妈我直到今天,才深刻地认识到您是个挺了不起的人。如果说我过去看您,只是伟大的妈妈。我今天再看您,您真是一个象毛主席所说的:“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因为您的一生代表并印证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代表并印证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本色。为此,我们给您写了这样的墓志铭:“守信仰葆本色功留史册 为人民淡名利光照后人”。妈妈,这是对您的缅怀,更是对我们的警示和激励。我们会时时想着前辈留下了什么,我们要传承的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无愧于他们的后代。而且这也是《永远的红军》的主题,和主持人、摄制组全体同志们的愿望。

    亲爱的妈妈,我们虽然是革命的后代,但我们也是普通的人。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种种影响和诱惑,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种种不尽人意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是您和父亲何炳文的儿女。尽管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也可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的根本信念、意志、热情、理想不会变。您和父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因为这种教育和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而且我们要牢牢地传承给我们的后代。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您对夸奖、赞誉、表扬,从来都是非常非常地淡然。不过您倒是特别欣赏“小草”这首歌。您说歌中唱的无名小草就是无数的无名英雄们。因为只有这样的英雄才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因为只有他们才最无私,最不为名利、金钱、荣誉所累,所以只有这样的英雄才是最快乐和幸福的。因为从他们从决定为革命献身的那一刻起,心中就没有了他们自己,而只有革命和人民。他们的心中没有了任何私心杂念。所以他们看似平凡,实为伟大;他们看似普通,实为高尚;他们名为小草,实为伟岸的参天大树。因为您们这辈人,是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平和的心态、强大的精神、坚实的脚步,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而不为名利、金钱、地位、待遇、荣誉、多少、好坏、大小、高低所累。妈妈,您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幸运、幸福,而且是无愧的、快乐的、幸福的人!因为您和您的这辈人一样,是有着崇高人生追求和崇高人格魅力的红军母亲!

    妈妈,我们在给您清理遗物的时候,心情实在太复杂了,绝对不是难过、沉重可以表达的。因为打开的几个大包袱让我目瞪口呆:摊在地上的,几乎都是些补了又补、改了又改,甚至破旧得认不出颜色的短裤长衫、破被褥、破棉毛衫裤、烂单子、破毛巾被、补过几回的袜子鞋垫、旧窄松紧带、不知什么年月的破棉衣棉裤、开了线破了洞的毛衣毛裤毛袜等,可以说是一堆“破烂”。妈妈,看着您的这些“遗物家当”,我除了欲哭无泪,还能怎样呢?这实在叫人不敢相信,这竟是一个离休老红军、每个月有八、九千元工资的、老司局级干部的一生财产。妈妈,就您的这些东西,不要说在旧货市场,就是在收购废品的货车上都难以见到。妈呀,我的心实在痛啊!

    弟弟见状特别说明:“这都是妈平常自己收拾整理的。我什么也没动。别的没有了。还有几床旧被子,我都给洗干净了。什么新衣服、保暖衣裤、大衣、新单子、被子,都全然没有。”

    我不解地反问弟弟:“怎么可能呢?咱们大家给她买的那些羽绒服、羽绒尼大衣、毛衣裤、外套、各种保暖衣裤、各种裤褂、纯棉衣物、各种床上用品呢?光棉被,我就给她买过4床。那些东西都到哪儿去了?”

    “不知道,可能是妈都给捐了呗!”

    弟弟的话提醒了我:妈妈是个特别热衷公益活动的人,尤其热衷给灾区群众的捐助活动。她热衷到什么地步?一般人想象不出来,即使能想象出来,也不一定相信。

    妈妈有7个儿女,加上媳妇、女婿和几个大的孙辈,都特别孝顺。说实在的,吃喝穿用,老人家什么也不缺。而且大家,尤其是媳妇们,还比着孝敬这个革命老婆婆。每当谁给她买东西,她一般不怎么拒绝,有时也客气地说一句“谢谢”,然后就收起来了。但是,只见给她买,却很难见她穿用。你所见到的她,依然破衣烂衫,但都缝补整齐。因为妈妈信奉“笑破不笑补”,所以一件8块钱的棉背心,她可以穿10年;一件60年代做的灰布外衣,她可以一直穿到去世;一双老式棉鞋,她可以换好几回前后掌;一床被子、一条毛巾被,她都会反反复复地缝补好几层,甚至让你辨别不出当初是什么色、什么样。妈妈真是穷成这样了吗?真是一无所有吗?真是抠门到这个地步了吗?都不是。那是什么呢?

    妈妈常说她是穷苦人出身,没有共产党、没有革命,就没有她蒲文清的今天。今天有好日子过了,不能忘记还有许许多多穷苦的老百姓。她还说,自己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帮助很多人,但她一定尽力帮助一些穷苦贫困的人。所以,妈妈宁可自己清平、艰苦、将就、节省,但凡好点儿的、新的、比较新的,她都会用来响应政府的捐助。她会往一些好的衣物口袋里装张小纸条,亲笔写上“把这些给那些太困难的”、“这件给老师吧,他带学生、教学生太费衣服”……如此等等。妈妈还曾对我说:“捐,就要捐新的、好的、像样的。我们不是可怜他们,我们是在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在她的那一包包遗物里,没有一件像样的。而那些好的、新的,必定是在贫困地区、在灾区的兄弟姐妹们中需要的人那里了。妈妈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无钱无物的贫困户,成了一个给她买什么没有什么的人了。

    我费尽脑筋,从妈妈的遗物中选择了3件赠给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这是一把破扑扇、一件妈妈的“礼服”、一副假牙。我以介绍者的身份,为每一件东西做了如下说明:

    1、扑扇说明:

    这把陈旧的老芭蕉叶扑扇,是老红军蒲文清同志生前特别珍爱的东西。它在蒲老身边整整三十多年。每当夏天到来之前,她都会让儿子把它从存放的柜子里拿出来,亲自把它擦洗干净,以备她自己和来串门的朋友、战友、邻居们,以及儿孙回来受用;每当秋凉刚刚开始,她就又亲自用温水和湿布把扇子擦洗干净收起来。她说扇子为我们服务一夏天够累的,让它休息休息,明年好继续为大家服务。再说,我们也应该谢谢它。其实,家里即有空调又有电风扇,但老同志的最爱却是这把老扇子。她说:“扇子是会越来越破旧,可是它能时时提醒你莫忘本。国家和人民都是从困难和艰苦中走过来的。扇子就是历史的见证。”话语很简单,意思很明了。

    所以几十年来,全家老小都尊从蒲老的意志,爱护和珍惜这把老扑扇。蒲老共有三把这样的扑扇。有一把破损得实在没有办法缝补了,只好忍痛丢掉。还有一把就留作家人永远的珍藏了,因为一直到她离世都在使用。她的儿女们说,扑扇很普通,但很珍贵。因为它不仅代表母亲,而且是代表了这一辈老红军永远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必须好好传承并发扬光大。

    2、“礼服”说明:

    所谓“礼服”, 就是一件花39元买的小格子衬衣。因为物美价廉,蒲老十分喜欢珍爱。所以,它有幸成为蒲老的参加社会活动最多的衣服,所以被家人戏称为“礼服”。无论儿女怎么劝说,她非但不动心买新衣、换新装,而且也不穿其它比这一件要好的衣服。她是只要天气好,就都要穿这一件出席各种会议或活动。她说:“衣服不在于好赖,但要干净整洁。这是礼仪。老百姓还懂得笑破不笑补呢。我们当年穿的粗布军装,不是照样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有啥穿啥,不讲究,但要讲传统、讲作风、讲传承、讲思想品质。”

    蒲老的孩子们都非常孝顺,因为条件也允许了,所以一年四季总是不断给老人添置各种衣物。正如她自己所言,“衣服多得穿不了。”可是,你却从来看不到她的新衣服好衣服。衣服都到哪儿去了?几乎都先后捐赠给他人了。而留给自己的,哪怕已经很旧了、甚者缝补过,都是她的最爱。蒲老一生简朴。她的口头禅,也是她教育家人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已然成为她的家风。

    蒲老有两件这样的“礼服”,一件捐赠给纪念馆,另一件家人珍藏。儿女们说:“母亲的这一件普通布衣服,比任何金银绸缎都珍贵。她代表了母亲几十年坚守本色、艰苦朴素的崇高品格与精神。子孙后代要好好传承。”

    3、假牙说明:

    不知你是否相信,蒲老一生只镶过一次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付。这付牙,是在她40多岁的时候,因为患牙病将满口牙拔掉后镶的。当时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主要还是因为舍不得,就镶了这么一口塑料材质的假牙。几十年间,牙龈反复发炎甚至脓肿。医生在治疗中多次劝她重新换一付假牙,并郑重告诉她说,口腔牙齿病可以引发全身性疾病。而蒲老总是淡淡地一笑:“给公家节省点吧。”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她93岁逝世。

    中年时期,牙龈病痛一直困扰着蒲老。可是,这既没有影响她生活的乐观,更没有影响她为群众服务的热情。

    晚年时期,也就是自70岁到她93岁离世,由于牙龈萎缩,被严重磨损的假牙不能在牙床稳定,这带给她了磨难与不便,恐怕是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承受的:吃一点东西就要赶快刷洗,吃一顿饭就不知道要咬破多少次舌头。与别人说话聊天稍不注意,假牙就会往嘴外跑。尤其,蒲老是个红歌不离口的老人,当她每唱一句或者唱完一首歌,都要以极大的毅力控制住一付爱往嘴外跑的假牙,还要让所唱的歌不跑调。这对于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同志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这样,她在假牙种类无比繁多的今天,宁可忍受着磨损假牙的折磨,都舍不得去换一副塑料牙。就是儿女出钱,她也坚决不肯。她说谁的钱都是钱,自己用不了就捐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老百姓需要钱的地方多着呢。

    就这样,蒲老的一副假牙使用了50多年。

    妈妈一生不爱钱,但她很在意钱。她在意的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也甭想花。所谓该与不该,她心里自有她的原则和标准。

    妈妈说,工资虽然是国家发给她的,但她是党的人,所以这钱儿女们不能管,干什么也不能干涉。所以我们就尊重她的选择、使用和支配;所以我们都不跟妈妈要过钱;所以妈妈会常常摊开两只手向我们哭穷。以致有重要客人、老战友或她们的儿女来家里,妈妈会非常热情地招呼。但她会对我们小声说:我请客,你出钱。那么,妈妈的钱到底都干什么去了?

    其实,妈妈平时是一个蹦子儿都舍不得给自己花的。当然,她也轻易舍不得给她的孙男弟女们花个钱。孙孙们过生日有他们的爹妈。春节的压岁钱也屈指可数。所以她常常是身无分文。如果有几个钱,就牢牢地缝在口袋里,生怕丢了。至于吗?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不用费那么大的心思去想象,因为事情没那么复杂。我们就相信那钱,必然是去了该去的人家和地方。因为在妈妈身上有着无比的爱心、感恩、互帮互助之心;有着识大体顾大局、大公无私的胸怀、情操、品格和精神。从这点上看,妈妈既不贫穷更不贫寒。她的富有,是在她的思想、内心,精神,和在她品格和情操的深处。

    妈妈,您说您是一颗小草,是一颗无名的小草。可您在我们儿女的眼中,更象是一盏被点燃的蜡烛。蜡烛虽然很普通,烛光也很小,但蜡烛只要被点燃,它就就无声地、默默地闪着光亮。妈妈从参加红军的那一天起,不就象一根点燃的蜡烛,以自己的光亮去照亮别人嘛!而且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都是这样的。正是他们用不起眼的蜡烛和它被点燃的光,堆积成了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正是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最高价值。而这种价值的追求又延续为传承。而这“传承”,就成了我们和我们后代今天和明天的历史重任。妈妈,咱们的党、国家和人民,正是这样教育和要求我们的。所以我们必须承担历史的重任,代代传承好革命精神。

    妈妈,我知道您从来不把信仰、理想、追求、奋斗、拼搏、价值、什么什么的挂在嘴上。您一贯是用行动说话。您教育我们的最好方式就是身教。但是您也从不放松对我们的言教: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要立党为公,立党为民,这都是您经常提醒和教育我们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是无声的,你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服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你们要永远为群众、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而不做坏事”,是您一贯的教导;工作向最好的看齐,生活向最普通的看齐;要胸怀一颗平常之心,但要懂得知足和感恩,是您一贯的要求……所以,在您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咱家的孩子都继承了您艰苦朴素、真诚实在、乐观豁达、喜于助人、积极热情参与公益活动的传统。尤其是我们兄弟姐妹7个,都学会了“新三年,旧三年,拆洗缝补又三年”的绝活。这不是您最津津乐道的嘛!

    妈妈,您常常说自己是幸存者,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劳动者。您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牺牲的战友们尽着心力。所以您认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做事情,没有任何可计较的。计较是耻辱。为革命流血、牺牲的那些英雄、先烈们,他们谁为自己的鲜血和性命计较过!所以我很理解您:您不过希望您这根小小的蜡烛,永远无可计较地亮着,永远能亮些再亮些,以使自己永远对社会、对人民有用。

    妈妈,我想着写着,写着想着,不求文章的华丽,不求文字的讲究。我只求真实。所以,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的感动与震撼,总是伴随着抑制不住的泪水。仿佛键盘上敲出的每一个字和标点,都是您鲜活的面孔和身影,仿佛是在反复提醒我和弟弟妹妹,要无愧于红军的后代!

    亲爱的妈妈,您急匆匆地走了。没有等到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的七月一日;没有等到自己7月18日93周岁的生日;也没有等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欢庆时刻。但最懂得您的儿女们,会用咱家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祝贺和心意,以拭去心头那永远的遗憾。

    亲爱的妈妈,您虽然走了,但只要我还在世,我就永远不跟您说永别。即使有一天我也走了,也许走得象您一样匆忙,但我会迅速地赶往您和爸爸那里与你们团聚,继续我们浓浓的儿女亲情。我会好好地陪伴、孝敬您和爸爸永无尽头。

    妈妈,我谢谢您和爸爸在延安生了我这个女儿,并让我在延安度过了清平、艰苦,简单而难忘的童年;我感谢您们在那个年代给了我独特的影响和教育,并让我拥有了同龄人不曾有的思维和经历。总之,我感谢您们早早就把红色的情结植入了我的心灵深处,从而使我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您们坚强、豁达、热情、真诚、助人、认真、无欲望、无私念、无门第之见等的遗传因子。妈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和福分。否则,我可能就不是今天这样的我了。真悬哪,幸亏我没有落生到别人的家里。

    妈妈,我感谢您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有了6个弟弟妹妹,还让我拥有并享受到最厚重、最感动人的浓浓亲情。所以我无比珍爱他们每一个和他们的儿女们。您知道吗,我只要对人一说我是谁谁的女儿,立马儿就听到“您看人家蒲大姐,五男二女,多有福气”。我心里也立马乐滋滋、美不颠颠儿的。妈,因为您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有福之人”,而我,则是您这有福之人的女儿!

    这是一篇我花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伴着泪水写给妈妈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从我的心底流淌出来的,它既是我写给妈妈的信,更是女儿对妈妈的心语。我只有把这些对妈妈说出来,心底的疼痛才会减轻一些。所以我对妈妈敞开了心扉。

    但是,我想说的还多着呢。不能一下说完,再说,一下子也说不完。妈妈,那就此打住吧。您先慢慢看着。我再慢慢写着。行吗?

    文字花费的时间真长,整整两个多月。12月26日,在妈妈离去半年的这一天,终于写完。那么,给这篇文字起个什么题目呢?思来想去,就叫:

     《妈妈,我不跟您说永别——女儿心语》吧!

    妈妈的女儿——延安娃 何丽
    2011年12月26日写完
    2012年2月4日立春修订于天通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2 19:52 , Processed in 0.3305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