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89|回复: 0

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修复出版 1951年遭毛泽东点名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2 20: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近日,被称为“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后,开始发行正版DVD。该片于1951年公映,后遭到批判而被禁。鉴于《武训传》复杂的历史遭遇,DVD的“卖相”仍然有些遮遮掩掩,例如盒套封面左上角特意标明一行字:“供研究所用”。


剧照


DVD封面

3月15日,一条消息出现在微博、豆瓣网上——由孙瑜执导、赵丹主演,号称“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曾于1951年公映)后,开始发行正版DVD,亚马逊中国、淘宝商城及西单北京图书大厦等地均有销售。

这条消息被众多影迷迅速传开,网友在微博上感叹:“还有什么壁垒能抵挡万能的中国碟商,抵挡住人民群众对未知的渴望呢?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重见天日!”就在当天,《武训传》的网络下载也随之出现,画质还算清晰的完整版(长达197分钟)更让不少影迷喜出望外。几天下来,《武训传》在豆瓣的短评从三四条增加到五十多条,而《武训传》DVD的来源、现存拷贝的状况、这部电影所牵涉的复杂背景、历史遭遇,以及中国国产老电影的保存、修复、流通,都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版权溯源

保护期过后的“公版”

1951年上映的《武训传》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知名私营电影企业“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出品。1953年,昆仑影业与文华、国泰等8家私营企业共同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而《武训传》在经历其后的一系列批判、动荡之后,当年的拷贝去向和版权归属也变为模糊地带。

主持人崔永元告诉记者,当年的老电影通常只发行三到五个拷贝,“多的也至多十来个,当时全中国没那么多电影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小城之春》也总共只有四个拷贝”。

据记者了解,号称“亚洲最大电影资料馆”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目前仍保存着《武训传》的拷贝,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沙先生向记者确认了这一点,但他表示中国电影只有50年版权保护期限,完成近62年(1950年9月摄制完成)的《武训传》如今已是公版,版权没人管。而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则表示:“不清楚最近发行的《武训传》DVD从哪里弄来的内容源,总之肯定不是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放出去的拷贝”。

DVD出版

民间影迷提供原始拷贝

《武训传》DVD发行方为广东大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知名民营传媒企业“俏佳人传媒”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关注华语老电影的影迷对“俏佳人”都不陌生,近年来市面上销售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早春二月》等一批国产老电影的DVD大多由这家公司发行。

据大圣文化节目与版权相关负责人戴女士表示,近年来“俏佳人”的经营策略有所变化,老电影的发行业务主要交由大圣文化承担。记者也发现,在淘宝商城的“俏佳人专营店”上有“大圣红色院线专区”,刚上市的《武训传》与《雷锋》《闪闪的红星》等DVD摆在一起销售。

“《武训传》已是公版电影,只要找到节目源,拿到正规出版社去完成相关手续,就可以出版”,戴女士告诉记者。问及《武训传》拷贝的来源,戴女士透露曾向崔永元的电影博物馆借,但接触过对方工作人员后被婉拒。直到最近,一位老影迷向大圣文化提供了拷贝,“当时也是专车押送来的,具体情况人家也不愿多说”,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拷贝,大圣文化才在近日发行了《武训传》的DVD。

一碟难求

售价虽贵仍能卖断货

对于《武训传》“重见天日”?戴女士表示“全是因为影迷”。她透露,常有50岁以上的老影迷打电话建议多出些老电影,便于观看收藏,“2005年上海放《武训传》,有个七十多岁的大连影迷特意坐飞机到上海看,我们也很理解,到了这个年龄再不看也许就看不到了”。据她介绍,《武训传》原本没字幕,而片中赵丹说的大多是山东方言,不少人可能听不懂,为此有老影迷自发向他们提供《武训传》的台本(台词脚本),便于后期添加字幕,“居然能找到了‘文革’时的台本,确实不容易”。

《武训传》DVD分为上下双碟,在亚马逊中国上标明原价99元,折后价64元,淘宝商城则售价58元。一般而言,国产老电影DVD在网络商城的售价通常只在12元至15元,《武训传》有些偏贵,但影迷却仍然买账。有网友在博客上表示自己花85元在西单北京图书大厦购买了《武训传》DVD并称“再贵也情愿买回去研究”。

截至3月19日亚马逊中国上的《武训传》DVD已断货。戴女士之前和记者聊过,这次因为权当满足影迷,所以只发行了几百套碟片。

■ 发现

“供研究使用”

不过,鉴于《武训传》复杂的历史遭遇,DVD的“卖相”仍然有些遮遮掩掩,例如盒套封面左上角特意标明一行字:“供研究所用”,似乎在名义上尽可能规避风险。记者问及大圣文化是否担心发行《武训传》过于 敏感,戴女士坦言公司员工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老电影的历史和政治问题也不太懂,“老影迷都认为没问题。我看过《武训传》,个人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敏感之处。”


记者走访了崔永元、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员沙先生、电影文化工作者妖灵妖等业内人士均表示,许多学者、作家都发表过《武训传》的相关论文和著述,该片也曾在少数场合公开放映过,至少现在谈及《武训传》、发行DVD,都不存在太大问题。



孙栋光是导演孙瑜的儿子,他在《武训传》中演7岁的小武训。


资料图:剧照



由一场批判改写的历史

《武训传》由曾执导《大路》《小玩意》等经典电影的留美导演孙瑜自编自导,男一号则是中国影史上声名卓著的表演艺术家赵丹,此外片中还云集了黄宗英、吴茵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影星,掌镜的韩仲良也是当年的优秀摄影师。“我觉得《武训传》非常好,它是孙瑜的转型之作,虽然孙瑜受了很多限制,但故事仍然讲得非常流畅,比现在的很多商业电影也要有思想”,崔永元向本报记者如此评价。而国内影迷几十年来对《武训传》抱着高山仰止的态度,与《武训传》当年的艺术成就和政治遭遇有直接关系。

连映数月,好评如潮

出演《武训传》之前,赵丹已经拍出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等银幕经典之作,对艺术的执着和独创一派的表演方式令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据悉赵丹此后专门到武训的家乡体验生活,经常穿着乞丐的破衣服行走街头,到达“人戏不分”的地步。

1951年《武训传》上映后获得巨大成功,赵丹的大女儿赵青曾在崔永元的《电影传奇》节目中回忆,上海各大影院连续数月都在放映《武训传》,街头到处都是巨幅海报,“上海先施公司挂出了三层楼高的广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广告。大家见了我父亲,不叫他赵丹,都围着他,叫他‘武训’”,她还透露赵丹曾私下表示《武训传》是自己演得最好的一部戏。据悉,《人民日报》曾做过不完全统计,仅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在四个月内就出现了40多篇赞扬武训和《武训传》的文 章,赵丹也在《大众电影》上发表连载文 章《我怎样演“武训”》作为回应——这样的盛况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炫目的一笔。

《人民日报》当头棒喝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由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文 章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6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了文 章《赵丹与武训》,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赵丹。

当时江青派出调查组到山东访问了大量武训故乡的民众,写出《武训历史调查记》。随后的7月23日,《人民日报》公布了《武训历史调查记》,指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对于《武训传》的讨论演变成了全国性的批判,郭沫若、田汉、夏衍等文化艺术名人也纷纷在《人民日报》发表专访、检讨。

崔永元告诉本报记者,对于这一系列批判的来由有很多说法,但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与当时私营电影公司的处境有很大关系:“当时国营的创作队伍还没建立起来,每年将近3/4的国产电影都是私营企业拍的。当时主张公私合营,但私营电影企业不愿意,一批判《武训传》,就全都愿意了。”

全国电影产量锐减

《武训传》的全国性大批判给新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据《中国影片大典》记载,1952年国产电影的数量从前一年的23部跌到只有8部,直到1956年才恢复为31部。与此同时,不少电影人也对创作失去了信心,不知如何把握和适应新形势,赵丹在《银幕形象塑造》一书中透露自己“演戏时犹如在‘九宫格’里学描红,战战兢兢,不敢再想如何才能增加人物的艺术魅力,而只求如何把人物表现得‘正确’,想象力便不够丰富了。”例如他在自导自演的电影《青山恋》中饰演一名“老红军”,口碑便差强人意。

导演孙瑜此后在创作上再也没有起色,而赵丹之后出演的多个角色都被批为“有武训的影子”,他一直梦想着饰演齐白石、周恩来、阿Q、李白、鲁迅等多个富有挑战的角色,也因为种种原因,至死都没有实现。

如何“平反”,众说纷纭

1966年秋,“红卫兵”掘开武训墓,焚尸街头。1980年开始,民间传出为武训平反的声音,其后各级政府也开始推动为武训恢复名誉的工作。198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的批复》,算是给武训“平了反”。

至于对电影《武训传》的评价,电影文化工作者妖灵妖认为:“胡乔木的讲话,基本上可以视作平反的一个标志”。这篇讲话就是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此后《武训传》也确乎在不同场合进行过放映,而近期《武训传》DVD的出版似乎让“解禁”的味道更浓。


崔永元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胡乔木说的话不能算是为《武训传》平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国家、政府来批判的,那当然要用国家和政府的名义给它平反了。”2011年,崔永元、陈 道 明、王兴东、冯骥才等五名政协委员曾提交“给‘争议电影’松绑”的提案,其中包括《武训传》《清宫秘史》《苦恋》等多部国产老电影,崔永元透露该提案已被驳回,但他会继续“据理力争”。

2009年,导演高 希 希曾表示要拍摄电视剧版《武训传》,他告诉本报记者,当时小马奔腾影视公司购买了小说《武训大传》的版权,他本打算拍出来,但后来因为档期、筹备等原因而暂停,“我们签的版权有7年,以后有机会再说”。他认为,电影版《武训传》中的一些理念滞后了,但这个题材的敏感性他并不担心,“我觉得改革在向前走,政策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


银幕上的《武训传》



求学不得

七岁丧父的武训(孙栋光饰)原本无名,被称为武七,跟母亲一起在武家庄靠行乞为生。武训想读书识字,却被私塾先生赶了出来。后母亲病故,武训成了孤儿。




当起长工

十三岁,武训在山东各地流浪,靠打短工过活。十七岁,武训(赵丹饰)流落到薛庄店村,在富甲一方的乡绅张举人家打长工。



被骗·觉醒

二十岁,武训伯母病重,他要求支取此前三年的工钱。张举人篡改账本,还叫人打了武训一顿。被长工周大救出后,武训在破庙中昏迷三天,他自认吃亏受欺负都因没文化,于是决定兴办义学,供穷人的孩子免费读书。



卖艺攒钱

武训卖掉辫子,为义学攒下第一笔钱。头顶留下的一小撮歪辫,成了他的标志。为兴办义学,他四处行乞、劳作、表演杂耍,善款一攒就是三十年。



兴建义学

五十岁,武训的经历感动了几位乡绅,帮他用积攒的善款在堂邑县柳林镇兴建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拒收牌坊


五十八岁,武训已兴办三所义学。山东巡抚赐其名武训,光绪授其“义学正”名号,赐黄马褂,并为他修建牌坊。武训并不适应官府的种种嘉奖,他叮嘱义学的学生们读好书也不能忘记穷人,然后消失在原野中。


银幕外的《武训传》

1944年

教育家陶行知送给电影导演孙瑜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把武训事迹搬上银幕。

1945年

赵丹从新疆获释,在医院养病时读到《武训先生画传》。

1947年

孙瑜从美国回国的途中开始创作《武训传》剧本。

1948年

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开拍《武训传》,孙瑜导演、赵丹主演,11月影片因资金枯竭而停拍。

1949年

昆仑影业购得影片拍摄权以及已经成片1/3的底片和拷贝。12月,昆仑申请完成拍摄,经陈白尘、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成的编导委员会讨论,给出修改意见,由歌颂“行乞兴学”的正剧变成“兴学失败”的悲剧。

1950年

《武训传》拍竣,孙瑜在厂方坚持下,将影片分为上下集。年底公映,反响热烈。

1951年2月

《武训传》在中南海放映,多位领导、首长给予好评。

1951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该文经毛泽东修改审定。文 章指出《武训传》“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指对武训那样的人)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号召“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的同时,批判的矛头就指向了陶行知,意在引出即将大规模进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5月26日,孙瑜检讨短文在《人民日报》刊登。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记》,《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

1985年9月6日


《人民日报》刊登《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文 章,被视为《武训传》平反的转折点。

2000年

“电影101工作室”在上海虹口图书馆放过一次完整版《武训传》录像带。

2005年

在纪念赵丹诞辰90年回顾展上,赵丹之女赵青在相关部门批准下,从中国电影资料管借出拷贝,在上海影城放映,被媒体称为《武训传》“五十多年来重见天日”。

2012年

《武训传》正版DVD由广东大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版发行。

主角“武训”赵丹:伤痕永久地镌刻在心上

这部电影既然在政治上是被彻底否定的,那么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就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了?我实在想不通。——赵丹

有关《武训传》的激赏与批判,皆在61年的岁月中逐渐淡化,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在当年的亲历者身上是不解、叹息、遗憾,在如今的骨灰级电影爱好者和为传承电影文化而努力的人们眼中,则更多的是感动、珍惜、呵护。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和资料整理,发现了四位与影片相关的人物,四段故事、四种眼光,在这里,历史无声交汇。

2011年,赵丹的长女赵青重新修订再版赵丹著作《银幕形象塑造》,把赵丹于1951年初发表在《大众电影》上谈《武训传》的文 章、赵丹的生前谈话及“文革交待材料”添加到书中,而赵丹在《武训传》前后的心路和挣扎也得以展现。

(以下内容节选自2012版《银幕形象塑造》,该书即将上市。)

演员赵丹在《武训传》中出演主角“武训”,却因此遭遇了巨大的风波。

投演

赴武训故乡体验生活

刚一解放,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武训传》的创作中去,但跟《乌鸦与麻雀》同时拍摄的《武训传》,却是艺术史上的一大惨痛遭遇。

解放以后,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孙瑜看到不少歌颂革命胜利的文艺节目,他敏锐地感到再拍《武训传》那样的题材,恐怕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昆仑影片公司已把《武训传》提交全场讨论……我们进行采访工作,到山东武训的故乡去体验生活,总之,我是不遗余力地来演他。孙瑜又吸取了众人的建议,对剧本作了些修改,继续拍下去。

挨批

上街都不敢抬头

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在全国上下展开……我一生中从未经受过像这样的批判,一下子给吓懵住了,思想异常混乱。

上街去,观众指指戳戳地说:“看武训来了!”弄得我不敢抬头,回到家中和家人黄宗英发牢骚说:“连上街都不行了,这以后如何还能演戏呢!”又如厂内学习小组上,有个别人提出要审查我的政治历史,这使得我更为难堪……我曾几次向电影领导人提出离职下放,改造自己,但被他们硬留住不放。存疑

艺术价值如何评判?


当批判的阵势突然在一个早晨拉开时,孙瑜和我简直吓傻了眼……我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开朗,变得终日惶惶,常常寝食不安,彻夜难眠。在家里,我不再是温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却像一头暴躁的狮子,动辄大发雷霆……批判运动总算过去了,伤痕却永久地镌刻在心上。

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政治内因将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而当时所产生的直接的社会效果,便是为解放后的文艺批评树立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风气。这部电影既然在政治上是被彻底否定的,那么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就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了?我实在想不通。

《武训传》导演之子孙栋光:该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武训传》导演孙瑜之子,现年70岁,上影剧团退休演员,曾在《武训传》中饰演7岁的“小武训”。他听说《武训传》发行了正版DVD,并引发众多讨论后感慨良多。

我感觉在我父亲心中,《武训传》可能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一定是最呕心沥血的作品,因为当时他自己也非常受武训的忘我精神感动。

——孙栋光

批判给父亲当头一棒

拍《武训传》的时候我才8岁,因为年龄小,我没受过什么批判,但我父亲受的影响很大。有人做过统计,从上世纪30年代到解放,我父亲拍了二十多部片子,但《武训传》被批判以后,他就只拍了三部片:《乘风破浪》《鲁班的传说》和黔剧戏曲片《秦娘美》。

我感觉在我父亲心中,《武训传》可能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一定是最呕心沥血的作品,因为当时他自己也被武训的忘我精神感动。所以,1951年遭到批判时,最初我父亲是想不通的,他最初的愿望和最后的结果相差太大了,完全是当头一棒——他拍《武训传》本是为了迎接“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个主题,结果却给了“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大帽子。他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身体也不太好。

《武训传》当年受好评的时候,我父亲还写过关于“导演中心论”的文 章,被批判之后,我父亲在生活中也不大提《武训传》了。

抱憾去世心愿未了

我父亲是1990年去世的,他晚年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武训传》能够真正得到平反,哪怕小规模地放一放也是好的,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遗憾的一个事。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他在报刊上看到播放《武训传》的消息,非常高兴,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放。


2000年我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封信给广电总局,请秦怡老师帮我转交,问能不能把《武训传》放一放,哪怕就是在一个剧院小范围放也行。但是最后电影频道一个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说,不放《武训传》,改放《乘风破浪》。后来我就没再做放映《武训传》的争取了。

《武训传》距离当年的批判已经六十年了,我觉得应该到了重见天日的时候了。虽然1985年胡乔木的那篇文 章也算是平反过,但《武训传》还是不能拿出来公开放映,所以我觉得这个事始终没有彻底解决。要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需要时间,但我始终相信会有这么一天。


崔永元:《武训传》我看了十几遍

主持人崔永元去年向两会提交的“给‘争议电影’松绑”的提案,其中也提及了要给《武训传》一个说法。他个人收藏了两个该片的拷贝。

如果说把这些老电影拿出来放,被人说成是烂电影、没人买票,都没关系,但不能因为没人看,就把它打成“毒草”吧?艺术、市场评价和人身安全,这是两回事。

——崔永元

收藏两个《武训传》拷贝

《武训传》我大概10年前就看过,非常震撼,我前后看了得有十几遍。我自己有俩《武训传》的拷贝,一个是我从甘肃一个影迷收藏那儿买回来的,五六年前他打电话来问我要不要,我还问“你这是《武训传》还是《鲁迅传》啊?”生怕听错了,这个拷贝挺好,有划痕但是不厉害;另一个是我从河北买回来的,质量更好。《武训传》在这几年有一些放映活动,比如在赵丹纪念会或者孙瑜研讨会上放一遍,每一次在电影界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我每次都会被告知。在我心里,《武训传》从来不是一个有问题的电影。

批评者后来也都被批评

我做《电影传奇》采访过一大批人,比如赵青、谢晋、原《大众电影》副主编唐家仁、演“小桃”的王蓓,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当时昆仑影业公司总经理任宗德,他也是《武训传》的制片人。我采访的时候他都九十多岁了,他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武训传》的事,现在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任宗德说当时是希望《武训传》的投资加大,所以拍摄跨越了两个时代,从解放前开拍,到解放后才拍完。影片上映初是一片好评,但后来,看看批判这部影片的名单,全都大名鼎鼎,可这些人后来也都特别惨,他们批判《武训传》的时候没有想到,有一天也会有人这么批判他们自己的作品——全都倒了霉,从郭沫若开始。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来的时候,人们都认为文艺界的春天又来了,孙瑜写了一篇翻案的文 章,说自己是怎么出于好意来拍《武训传》的,结果他得到的是下一轮更加猛烈的批判。赵丹劳改完之后放出来,话都不会说了。黄宗英回忆,他有时候会半夜醒来说话,黄问他怎么了,他说想快点恢复说话,好去演电影,黄宗英就说:“你还演啊?”


这不只是一部影片的事

去年我和陈 道 明他们去向政协提案,希望给《武训传》这些“争议电影”松绑,因为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事,那可是关乎背后成百上千人的事啊,他们的后代都背着这个阴影。如果说把这些老电影拿出来放,被人说成是烂电影、没人买票,都没关系,但不能因为没人看,就把它打成“毒草”吧?艺术、市场评价和人身安全,这是两回事。

我认为,如果要为这些影片平反,就应该发一个通知,或者应该在电影频道或者院线公开播映,这才意味着没事了——就是为了还艺术家一个清白嘛。

本文来源:新京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12:56 , Processed in 0.2924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