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4|回复: 0

毛泽东对工农大众的感情更亲密更真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争朝夕

最近,重读学生时期能倒背如流的一首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惊叹那句盖世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此诗作于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这年作者七十岁。当时已成为世界伟人的毛泽东,为何在诗词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不妨先读一读毛泽东主席的原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再读一读郭沫若的原词满江红: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有评论认为: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称得上毛泽东的巅峰之作。

姑且放下诗词艺术不谈,当时国际政治不谈,眼下波云诡谲的世界形势不谈,而专门探讨毛泽东青年时期是如何的“只争朝夕”。

谁也不能否认,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毛泽东也知道天命难违,因此,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中国为世界为人民大众做出最大的贡献。他的八十三年辉煌人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只要读一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就知道毛泽东早年是如何只争朝夕的了。毛泽东遍地求益友,四处拜良师,深入社会和工农大众亲密接触,从良师益友和工农大众那里直接获取了最大的能量。因而年华没有虚度,人生无限辉煌。这一切,值得研究,值得效仿。

先看看毛泽东如何求得益友。

一九一五年九月,毛泽东给萧子升写道:“仆自克之力甚薄,欲借外界以为策励,故求友之心甚热”。“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

从此时开始,以二十八画生求友,两年多的时间,显示出了巨大的奇效,到了一九一八年四月,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在荣湾镇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新民学会,当时有会员二十余人,毛泽东当选为干事,到一九二零年发展到七十多人,学会是当时湖南革命斗争的核心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可否认,毛泽东的求友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因为高质量的求友,避免了狐朋狗友的内耗,防范了醉生梦死之徒的干扰,赢得和争取了大量的时间,和志同道合的同辈探讨人生意义,研究改造中国与世界之大问题。

如张昆弟一九一七年九月的两篇日记写道:“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足,是人生太无价值”。这是在湘水边上的昭山寺小楼上,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二人彻夜长谈的记录。第二篇记录的是,三人游泳后住在蔡和森家里,又夜谈颇久:“毛君润芝云,现在国民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

所记所载,都是那么积极,那么阳光,那么朝气蓬勃,那么风华正茂,与这群同样有理想有志气的好友常在一起,自然可以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喊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有些朋友喜欢设想,说如果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就有互联网,他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呢,还是会利用网络大干革命呢。时间不能重复,历史不能复制,任何假设都没有意义。唯一有用的,就是向伟人学习,求得好友,只争朝夕。

再看看毛泽东又是如何求得良师的呢?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毛泽东给教师黎锦熙的信中提到“弟在学校,依兄所教言,孽孽不敢叛,然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就良图,立远志,渴望兄归,一商筹之。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
一九一七年春,日本熊本县的白浪滔天来湖南参加黄兴葬礼,毛泽东和萧三立即写信:“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见丰采,聆取宏教。惟先生实赐容接,幸甚,幸甚”。
一九一七年八月,毛泽东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四无亲人,莫可与语。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父母。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自恸幼年失学,而又日愁父师”。

毛泽东渴望遇见良师,很多的影视作品已有介绍,他与杨昌济、李大钊、陈独秀等老师的交往,均无私利,全是围绕研究主义,解决社会问题。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毛泽东想方设法靠近良师,得到不少启迪,以至于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最高境界。

最后,我们看看毛泽东是如何深入工农大众而如鱼得水的呢?

毛泽东为了只争朝夕,求学时期就经常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大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毛泽东终生都是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这就不难理解,工农大众为什么歌唱他是“人民大救星”了;也不奇怪,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民大众更加怀念他老人家。

有人评论说:毛泽东的信心源自工农大众,他的希望从工农大众那里升起。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又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还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毛泽东早期文稿有很多深入社会的记录,最长的一次可能是一九一七年八月,信中说:“今年暑假回家一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稍微变动空气,锻炼筋骨”。

这年开始,毛泽东等为工农大众创办夜校,其招学广告第七条写道:不收学费,有讲义发。这八个字,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很多人会感到不可理解。而当时,毛泽东这一群青年,怀着对工人农民的真挚感情,做到了这一切。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很多影视作品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孙中山在革命遇到困难时,获得共产党人的帮助后,他及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策略。请注意这里用的是“扶助”二字。

而毛泽东对工农大众的感情更亲密更真诚,请看毛泽东在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提出的辨别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他还谆谆告诫“青年们一定要知道,只有动员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能战胜封建主义。”

看了《辛亥革命》全剧,才搞清楚辛亥革命不彻底的真正原因。

而毛泽东带领工农闹革命,走的是一条彻底革命的道路。他不需要到处化缘借钱,不会让革命领导权让军阀篡夺,不会让自己置身革命之事外。他用的是《民众的大联合》的策略,他支持并组织领导农民运动,他亲手组建工农红军。这一切革命道路的过程和成功,都源于毛泽东早年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大众中间,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懂得如何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革命,并取得成功。

有资料记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几年,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农民并没有什么好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盲从共产国际的某些决议,只注意与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机会主义感觉自己力量不足,又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取得广大的同盟军。为此,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了中国实际的阶级状况,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要依靠农民。

只争朝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有志者有理想者,仅仅做到洁身自好还不够,还必须要向毛泽东学习,求得更多的良师益友,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只争朝夕,才可以说是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受伟人思想和诗词艺术感染,也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地来上一首:满江红.怀念毛泽东:

斗转星移,北斗星永远铭记。观天下,波云诡谲,纷争又起。枪炮声声话民主,狗铺高挂羊头旗。借天下大势问苍生,何处去?
十字路,红绿催,明方向,要问谁?毛泽东思想,天下无敌!再唤工农千百万,高举红旗斩荆棘。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争朝夕。


hnzzznh@163.com
QQ:185213599于2011年10月3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0 20:27 , Processed in 0.2590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