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1|回复: 0

美拍40年国共抗日将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16: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球网历史论坛

本组图集为美国杂志《LIFE》记者所拍摄的1940年华北地区国共两党抗日将领照片。



贺龙

  贺龙(1896-1969),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贺龙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1937年9月,率师主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配合国民党军队对日军发起忻口战役,取得了雁门伏击战等胜利。后转入晋西北管涔山区,率部粉碎日军对晋西北的进攻,接连收复岢岚、五寨等七座县城,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底奉命率部挺进冀中,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第120师和八路军第三纵队转战冀中平原,先后在大曹村、曹家庄、邢家庄、黑马张庄,四战四捷。他指挥的河间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中平原歼灭战的范例。在这次战斗中,他身中毒气,仍坚持指挥,为部队作出表率。1939年9月,在晋察冀边区指挥了著名的陈庄战斗。1940年率部返回晋西北,担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和晋西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晋西北军民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指挥晋绥军民“把敌人挤出去”,创造了许多光辉战例。他领导晋绥人民进行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使晋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1942年6月,他担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为陕甘宁和晋绥两个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在五台山区创建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先后开辟了冀中、冀东、平西、平北等根据地,到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到拥有七十二个县、1200多万人口、主力部队近10万人的模范根据地。毛泽东赞誉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并号召八路军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萧劲光

  肖劲光,(1903.01—1989.03.29),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湖南省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均担任要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后改兼南满军区司令员。



萧克

  萧克(1907.07.14—2008.10.24),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男,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军事学院院第一政治委员等职。为中国共产党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任第120师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一起东渡黄河,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收复7城的战役,创建了晋西北根据地。


  1939年2月,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了平西、热河和冀东的游击战争。


  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经14天激战,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飞机1架。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942年5月,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司令员开展晋察冀边区工作,被称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同年赴延安,后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



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派他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集中精力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利用自己社会联系广、资深望重的社会影响,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重大贡献。


  1944年9月,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赵尔陆

    赵尔陆(1905.6.4~1967.2.2),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军二十八团特务连党代表、营党代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二十九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副部长。1937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开辟和发展了晋东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任冀晋纵队司令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等职。



赵承绶

  赵承绶(1891—1966),字印甫,槐荫村人,曾任晋绥军骑兵司令,军长、抗战时任晋绥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总司令等职。以勇悍闻名,晋中战役败给幼年好友徐向前后,致力于和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承绶任中央水利电力部参事室参事,山西省政协委员。1966年10月1日,他病故于北京。



徐向前

  徐向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1938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1945年,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成仿吾

  成仿吾(1897—1984年),原名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今湖南新化县人。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1935年10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革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成仿吾任校长。1939年,他带领几千名青年学生奔赴敌后,创建华北联合大学,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华北大学副校长等。 成仿吾从1934年在瑞金中央党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他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长期致力于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延安时期,与徐冰合译《共产党宣言》。晚年,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并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作品,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蒋鼎文

  蒋鼎文(1895.1.15-1974.1.2),字铭三,浙江省诸暨人。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早年毕业于浙江陆军讲武学堂。曾参加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第三、第五次对中共 “围剿” ,并参与过镇压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带领的部队在豫中会战中轻易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1949年3月去台湾,任东南区点编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马占山

  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汉族,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祖籍河北省丰润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时,1931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在日军进犯江桥时,守军将桥破坏三孔。


  1931年11月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于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伤亡很大,鏖战了半个月,不得不撤离江桥。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败日军多次进攻。马部血战江桥抗战,给全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却是孤军奋战。



慕新亚  马占山的挺进军(1938年9月改称东北挺进军,马占山为总司令)骑兵第五师师长

  慕新亚原名汤慕伊,字吉平,满族,属正白旗,辽宁锦县双羊店四方坨村人,生于1911年。


  1938年绥南战役期间,原伪蒙古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七团团长慕新亚在驻地凉城率部反正,是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报纸正式报道的第一次伪军集团反正。这一事件对于绥远战局及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勇气方面都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反正后慕新亚坚持抗敌,直到抗战胜利。1949年平津战役时慕新亚任第一〇四军第二六九师师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其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七十二师,归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的建制,慕新亚任师长。后因身体原因留在北平,从此离开了部队。后弃武从医,遭遇坎坷,1981年去世。



续范亭

  续范亭,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大革命期间受冯玉祥聘请,在西安担任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与共产党人最早有过接触;后来一度归隐,“九一八”后出山练兵准备抗战。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剖腹自戕,要求抗日。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1937年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39年,他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1940年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病逝于山西。



孙毅将军(左)

  孙毅(1904-2003),河北省大城县人。曾用名孙俊明。毕业于河南陆军军官学校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四军谍报科科长,第四十一师参谋长,红军学校教员,粤赣军区第二十二师参谋长,军委教导师参谋长,红军学校作战科科长,国家政治保卫团参谋长,红三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教育科科长、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红一军团教育科科长、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兼晋察冀军区训练部部长和教育训练委员会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代司令员、司令员兼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军委出版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刘和鼎 1938年黄河掘堤抗战的执行者

  生于1894年12月13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十七)。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安徽合肥(今肥东)人,字波鸣。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16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安武军(将军倪嗣冲)第3路第4营见习。



宋任穷

  宋任穷(1909-2005 ),原名宋韵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宋任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任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训处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3月,率骑兵团和一个独立支队奔赴冀南,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历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政委,冀南区党委书记,冀南行政公署副主任、主任。他参与指挥东进纵队南征北战,摧毁敌伪组织,扩大武装力量,先后收复了广宗、平乡、永年、肥乡等10余座县城,给不可一世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6月,他全面担负起领导冀南区抗战的重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他积极贯彻一二九师首长提出的在平原建立“人山”的思想,广泛发动军民展开挖道沟、改造平原地形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百团大战”中,他率部捣毁敌人正在修筑的德西铁路(东段)以及在冀南区修筑的公路,毙伤日伪军1500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杨树芳和太太

  杨树芳,陕西临潼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入延安大学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淳耀县保安科科长、关中分区保安分处股长。建国后,历任青海省公安厅处长、厅长,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副省长、省人民政府顾问。



胡金魁

  胡金魁(1906--1982),江西峡江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曾任红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副官、国家政治保卫局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陕甘军边区政府招待处处长、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华中印钞厂总管理处主任、豫皖苏工商局副局长兼开封市银行经理。



沈鸿烈

  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18岁中秀才入日本海军兵校学习,1911年回国,成为张作霖、张学良的心腹,是东北海军的实际缔造者。曾担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一向对蒋介石不满,背后骂蒋介石祸国殃民。但这样一个心中无蒋介石的人,却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工具,后当上了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1941年秋,调沈鸿烈回后方,旋即公布沈鸿烈任农业部长,至此,沈鸿烈结束了主鲁生涯。


  在“七七”事变后,青岛局势紧张。“8·14德县路事件”发生后不久,日商各工厂相继关闭,两万余名日侨陆续回国。10月1日,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青岛陆海军总指挥。12月4日,蒋介石电令沈鸿烈实行“焦土抗战”政策,伺机撤离青岛。12月18日,蒋介石再次电令沈鸿烈炸毁日商纱厂及其重要企业。12月25日,日本驻青总领事率员降旗回国。12月26日,日本海军封锁了青岛海面。12月28日24时,沈下令炸毁20多家日商工厂。12月31日拂晓,沈鸿烈带队撤离青岛。



高双成

  高双成(1882-1945)国民党陆军中将。陕西渭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在陕西镇守使井岳秀部任职。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第二师师长、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六师第二五六旅旅长、第八十六师师长、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率部驻守陕北榆林。1945年初病逝。


  1942年朱德视察绥德时说:“高双成从战士到军长,虽是行伍出身,但也有远见,是有正义感的一个军人,他敢于同共产党合作共事。”


  1945年1月30日,高病不幸逝于榆林。 毛泽东指示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名义致祭吊唁,边区政府送的挽联上书:“练兵辛勤,驱逐倭寇著功勋;救国友谊,传来讣报悼善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5 11:14 , Processed in 0.2906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