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0

看《建党伟业》品“历史眼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1 09: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友:梁煜璋
2011年08月24日13:4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很早以前就要看《建党伟业》电影的,可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今天才无意间从网上看了。历时大约两个小时,尽管是在午休比较困乏的时间,但我还是从头至尾一点不落地坚持看完了。看了以后,总的感觉还好。既没有人们批评的那么差,也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历史的氛围浓郁厚重,过程的推进富有激情。

  起初看时,一张张明星脸有些让人厌恶,因为历来的教育,让我感到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是格格不入的。后来我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对于一百年前的那些重要人物,不要说普通的观众,就是我们这些职业的工作者也认识的不多,即便认得名字,也很难与“本人”对不上号。对于这种历史巨制,众多变换的人物,倘若搞不清人物,看到最后也是稀里糊涂。由此想来,这些所谓明星不过是给那些重要历史人物贴上了一个今天人们还能认得的标签而已。而明星在这里的唯一作用,不是演技,而是“脸谱”,是对于历史知识不多的人通向历史大道的“拐杖”。

  看这部电影,有三个印象。第一是“乱”。确实民国最初的几年就是乱,政局不稳,各派军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有很多的曲折和反复,名为中华民国,实则天下大乱。第二是“呐喊”。军阀混战的乱象中,以巴黎和会为一个标志点,北大师生的呐喊,振奋着民族的精神,从新文化运动起汇集和发展成五四运动的洪流。第三是相约建党。一批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信仰、选择俄国革命道路为榜样的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成立了组织,最后建立了党。这三个印象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相吻合。可以说,该片是艺术地、如实地也是比较成功地反映和再现了那一段历史。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感受和收获就是对“历史眼光”的认识。在我看来,历史眼光之所以独特,在于满足了下面三个条件:

  一是浓缩。影片乃至当今的任何一种呈现方式,无不采用了独特的历史眼光。这种历史眼光无一例外也必须是把历史进行浓缩,从时间上、过程上、形式上和内容上,浓缩到一个预先限定的篇幅和结构当中。这可以说是创作者(以至于扩大任何一个重新回顾和审视历史的人)的自由裁剪或者生吞活剥,直到把遥远的漫长的复杂的历史浓缩到一个限定的满意的剧本上为止。

  二是荡涤和扬弃。如果说浓缩是一种外在的加工,那么内在的功夫就在实践中的荡涤和理论上的扬弃。历史就像大浪淘沙,能留存下来的记忆总是有限的。实践总是人去做的,而人又是理性的,要在实践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总结、去取舍,也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变成系统化的条理化的经验规则,名之曰理论。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影片和读到历史教材,都是经过了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检验而被人们所记忆的过去。

  三是积淀。所谓积淀就是那些历史的东西历经沧桑而最终留存下来的、内化到人心里、形成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和心理的过程。从1911年到1921年,再到2011年,与其说是历史,不如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积淀,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

  这种历史的眼光是用了望远镜和显微镜才看得远,看得真的。而现实却因为离得太近、显得太大而看不清。这就是现实的局限。把握现在离不开回望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寻觅发展的轨迹和真谛。看《建党伟业》,无非是用过去镜鉴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个正确的抉择预示和指引着一个光辉的起点。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9:53 , Processed in 0.3526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