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8|回复: 0

潜伏在《潜伏》背后的历史风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 1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本文摘自《民国的背影:那些人 那些事》,王凯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

  电视剧《潜伏》是一部真实地反映红色谍报工作者的优秀作品,传神地塑造了余则成等一批神勇的无名英雄形象,涉及了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再现了当年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

  国民党军统局的历史沿革

  剧中主角余则成原是军统局的一名特工人员,弃暗投明后奉命在军统继续潜伏。军统局是国民党最重要的特务机构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南京的复兴社特务处。1938年4月,蒋介石将中华复兴社特务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军统局”,局长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贺耀祖兼任,原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以副局长代行局长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是军统局的全盛时期,抗战结束时,军统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健全的特务组织,除内部机构有八处、十室和一个设计委员会外,还下辖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军令部第二厅、内政部警务司、财政部缉私署、兵工总署警卫稽查处等十几处公开机关和忠义救国军、别动军两支武装部队,另外军统局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几十家办事机构。此时,军统仅内外勤特务(不包括武装特务部队)便有50 000人左右,其中直接在军统局领薪的有25 000多人,其余半数分散在各公开单位。

  1946年3月17日,戴笠从北平乘机返回上海途中飞机发生故障,在南京附近坠机身亡。戴笠死后不久,军统局核心单位和人员缩编为国防部保密局,由军统局主任秘书毛人凤担任局长(1948年前由郑介民代理局长,毛人凤以副局长身份主持工作),继承了原军统局的衣钵。其他人员和一些公开单位合并到国防部第二厅和内政部警察总署,这两家单位分别由原军统局帮办郑介民、唐纵担任厅长和署长。

  抗战胜利后的军统天津站

  《潜伏》一剧主要以余则成在天津站的活动为主线展开,天津站在复兴社特务处时期就已成立,抗战爆发国民党撤离华北时,曾在天津布置下了一些潜伏的特务组织,抗战胜利后,又冒出了许多自称是军统潜伏人员的特务,一时间搞得乱七八糟。

  1945年12月初,戴笠亲自到天津裁撤了原有各潜伏组织,建立军统局天津站(1946年7月1日后改称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作为当地特务最高指挥机构,以老牌军统特务陈仙洲担任站长并兼任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和天津财产清查委员会行动组长。1947年4月,陈仙洲调往沈阳,按照保密局公开机关和秘密单位分离、秘密单位指挥公开机关的原则,保密局派吴景中任天津站站长,白世维任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这位吴景中即电视剧中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原型,湖北黄陂人,早年曾加入中共,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加入军统,历任军统临澧训练班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中苏合作所科长、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站长等职,1949年去台。

  天津站是保密局系统中一个比较大的单位,据沈醉在《国防部保密局内幕》中透露:“保密局外勤各省站的编制,按国防部核定的人数分为三种:如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四川、云南等大一点的地区称为甲种站,为160人;安徽、贵州、新疆等称为乙种站,110人;更小一点的地方称为丙种站,只有60人。”天津站就是编制比较大的甲种站,其在天津的主要活动是会同中统天津区、宪兵第20团、天津市警察局、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三青团天津支团等军警宪特机关镇压天津市的学生和工人运动,并且指挥全市范围内的大逮捕、大搜查。1948年秋,保密局又把派驻天津的各公开机关的特务分子分别编成若干情报组,归天津站统一领导。

  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保密局驻天津人员纷纷自寻门路逃命,吴景中趁机借故南逃,后在南京被毛人凤关押,次年去台湾,1950年经蒋经国保释出狱。吴景中离职后,孤城天津已岌岌可危,保密局急派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副处长李俊才接任天津站站长,布置特务潜伏,李俊才挑选了一些未曾暴露过身份且有一定社会关系和职业作掩护的特务分子,分成4个情报组潜伏下来。天津解放后,李俊才被我军俘虏,1966年4月16日被人民政府特赦,后曾任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据说此人就是电视剧中保密局天津站行动队队长李涯的原型。

  关于余则成的原型

  《潜伏》在荧屏播出后,热心的观众纷纷猜测余则成真实的历史原型,有人说是1950年牺牲于台湾的“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有人说是抗战期间潜伏于军统局内部的秘密共产党员张蔚林,还有人说是中共党史上赫赫有名的“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甚至有观众根据余则成的姓氏将其穿凿为沈醉的姐夫、军统元老余乐醒。

  对于这些猜测和评论,小说《潜伏》的作者龙一表示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塑造角色既可以以真人真事为原型,也可以综合多个不同人物虚构,正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龙一原来曾从事历史研究,对在龙潭虎穴从事情报工作的共产党人比较熟悉,从这个角度讲,剧中人物身上肯定有许多历史人物的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7:38 , Processed in 0.3879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