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景珂
众所周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是一位纵横疆场、叱咤风云的铁血人物。在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中,他曾协助当时主持华野工作的粟裕同志运筹帷幄、决胜淮海。笔者在阅读张震将军的历史资料时发现,在一段时间内,他的职务一直在上下波动。
据史料记载,自解放战争时期,张震同志先后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一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第二十四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等职。
纵观张震同志以上职务变动,最起码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是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二是从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到后来的第二十四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这在当下“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语境下,让现在一些官员来看,这种职务的上下波动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而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如徐海东三次让官,第一次由团长改任副团长,第二次由军长改任副军长,第三次请辞大将;粟裕“两让司令,一让元帅”;徐立清自降军衔,利用自己担任总干部副部长的工作之便,把自己的军衔由上将改为中将;在党的八大,胡耀邦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坚决不当中央委员;在历史上张鼎丞曾三次辞官,诸如此类,都被传为佳话。张鼎丞生前说过:“共产党人从参加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要名要利。”
而反观当下一些官员,却不是这样,他们“跑官要官,卖官卖官”,“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权欲熏心,利令智昏,“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许多人拥挤在仕途的小道上,挖空心思,机关算尽,暂时不掌握权力者或掌握有限权力者,不择手段地谋取权力,无权的想掌权,有了小权的想掌大权,掌了大权的则想永久掌权,使权力成为最为抢手的政治资源。
为啥会出现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因为,中国自古“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唯官是贵,官贵民贱。在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做官被认为高人一等,是否为官、官阶高低被当成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标尺,炫耀和拥有权力被当成个人心理的最大满足。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困局?笔者以为,要想解决这个困局,必须彻底砸烂“官本位”的桎梏,让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退。而我们党曾经较好地解决过这个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愿各级党委政府从张震将军职务上下波动的佳话中受到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