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1|回复: 0

英模“落地”靠细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15: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国星
2010年12月03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电影《第一书记》放映以来,社会各界的口碑不错。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人物传记电影离不开真实人物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产生,正在于对生活细节的撷取和展示。

  沈浩心里装着群众,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他艰苦奋斗、甘守寂寞、转变土地观念,使小岗脱贫致富;胡锦涛总书记对他说:“群众按红手印留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这是新闻报道挖掘的主题。不过,电影要区别于新闻报道,应当将这些概念,还原为普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心理和行为,而不是贴标签。有人认为传统社会与市场经济之间有一道鸿沟,这造成英模人物与他人的对立,英模要做的事并不是今天的社会人想去做的,英模的思想高度是常人难以效仿的。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应该跟整个社会并不矛盾,英模不能游离在外,与当下社会人群内心深处应该有个对接。英模也要落地,他应该生存在我们整个社会所信奉的价值体验里。

  沈浩是机关里的普通人,与我们一样有拓展自己事业的梦想。牺牲家人幸福来换取自己的成功,不是这代人的思维。他既要家人的幸福,又要自己的成就。他身上既有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又有新价值观的开掘。安排妻女、照顾老母等问题因此变得丰富和纠结。以基层干部的丰富性为主导,还原出一个常人的精神本质和人的常态中的高尚,这个电影人物的定位应该在这里,价值也在这里。我们刻意过滤掉过多的完美,不渲染他有意宣示其党性、境界以及背负的责任,而是尊重他在机关18年无发展的个人困境,放大他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尷尬,以及这种尷尬背后的矛盾挣扎。在家庭关系里突显它,让这种诉求占主导地位,我们用了较多篇幅表现他的家庭困境。妻子说村子要发展样样都要钱,财政厅又不是你家的,怎么办?沈浩并不确定自己能干好,淡淡的回答“跑呗”,平实、真诚。这些常人的诉求从开场就堆积着平淡,堆积着隐含在生活深层的那些努力,积累着他起步的艰辛,以及通往成功道路的付出。

  英模题材,情节是不能改变的,细节设计就成为对导演的考验。沈浩的六年,是他一步步走进小岗人民心灵的六年。我们用走进小岗人心灵作为叙事思想,从一开始就为感动人的细节做好了铺垫。农民按红手印两次挽留书记是宣传报道中人们争相传颂的话题,电影直接图解红手印,让挨家挨户也去按?这肯定不行。为此,我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出了几套方案。大年三十,吴奶奶拦住沈浩返家的汽车要请他吃饭是真实的事情,怎么把这个情绪伸延出来呢?是四次奔赴小岗村的采访感悟,让我们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村民一个个传递着手机与沈浩的家人通话,表达对沈浩的感激之情,这令远在省城的妻子无言以对。这些设想,一点点地羽化成蝶,逐渐形成高潮,形象地传达村民对他的爱戴。

  沈浩披麻戴孝的设计是为了避免众多影视剧中迁坟的雷同。我们请教熟悉农村的乡土作者,最终得知,有一位村书记曾用这样的办法打动了乡亲们。我们把它放在影片中,农村人都知道为别人披麻戴孝在自己老人尚在世时是多么不孝。作为艺术典型这样处理,表达了共产党员极大的胸怀,让朴素的社会群落看到今天的干部高尚的一面,这些发自内心的温暖也温暖银幕下面普通人的心灵。正是这些细节设计,支撑着我们数易其稿,最终完成剧本。从修一条路,到架一座桥,接济一户乡民,抢救了一台铲车……我们用艺术手段一点点描画人物的心路历程,让观众感知到英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第一书记》正是在方方面面对于细节的良好把握中获得成功。

  (作者为电影《第一书记》导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4:31 , Processed in 0.2852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