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4|回复: 0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上海:红色传奇续新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6 13: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中共一大的“开天辟地”,到世博会首次走进中国,上海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这座国际大都市正沿着科学发展之路再度起航——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记者 屠知力 摄


    回眸光辉历程,瞩目今昔巨变,展望美好前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进一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浓厚氛围,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专栏,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地的采访报道,再现党带领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的历史画卷,反映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光辉足迹和伟大历程,展示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新成就。今天推出的是来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的报道。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这里,正是被无数人称为“红色狂飙”的起点。

    1921年7月23日,13位代表走进上海法租界一条僻静小马路上毫不起眼的石库门,门牌号是“望志路106号”。十几年后的30年代,它被改名为“兴业路76号”。从“望志”到“兴业”,是不是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之路?

    而这条小马路之邻,是代表着当今上海时尚与繁华的“新天地”国际文化休闲社区。从88年前“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到如今世界投向“新天地”的目光,诉说的,不正是共和国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进程?

    穿越时空追求不变

    6月11日,73岁的党员张有山,在儿子陪同下特地从辽宁抚顺赶来。“临退休前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有个夙愿,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儿子张会这样介绍。

    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字:建馆57年来,累计接待观众人数超过1500万。近年来更是直线上升:2007年,参观人次25万多;2008年,逾37万人。参观者结构也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团体参观者中,非政治团体组织来的比重大幅上升;个人参观者激增,仅今年上半年,就有8万多人自发而来;走入纪念馆的外国面孔,上半年也超过8000多人。

    人们来到这里,或是好奇于一段传奇的起源,或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珍贵记忆,或是为了感悟人生,或是为了从中汲取理想与信仰的力量……而在纪念馆工作了24年的老馆长倪兴祥看来,“参观人数的变化,其实是中国共产党威信地位的晴雨表,也是共产党对自身、对公众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对器”。

    当年13位代表的形象,如今凝固在了纪念馆的陈列室。

    那是怎样的一段大历史:从19世纪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就不断掀起,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劳苦大众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那是怎样的一段惊心动魄: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祭春秋,书写了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

    那是怎样的一段残酷考验:在漫长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有人坚守着最初的理想,有人动摇徬徨,有人放弃追求,还有人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当初围坐于一张简朴长桌旁热烈讨论的那13位代表,他们怀抱着救国救民之志而来,从这里离开后,在革命洪流中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13位代表中的董必武当年挥笔为“一大”会址纪念馆写下这8个字,为中国共产党的来时路作了凝练准确的概括:一项事业初创时,可能非常简单,但完成这项事业,却无比崇高而艰巨。

    1949年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所做的几件大事之一,就是派人寻找“一大”会址所在地。这既是提醒“开天辟地”的来时路,更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道。

    正是从这里,1900多万上海人听到了他们要求始终保持党的本色、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铮铮誓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2 20:41 , Processed in 0.3363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