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0|回复: 0

革命历史文物守护人赵先志 红色精神闪耀红土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15: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安徽日报   张大鹏   


    立夏节起义会议桌

    画面:清晨的阳光,静静地洒在金寨革命烈士陵园。每天上午,赵先志总要到陵园广场及馆内走上一遍。从2002年开始,赵先志就在这里担任管理处主任,博物馆里珍藏的每件文物及其背后沉甸甸的历史,他都很熟悉。

    记忆:立夏节起义的会议桌,是1983年5月从立夏节的策源地吴店乡太平山穿石庙里征集的。 1928年的5月至10月,当地党组织先后三次在穿石庙里开会,在这张桌上,讨论组织举行武装起义。 1929年的5月2日,又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5月6日立夏节这天举行起义,并把指挥部设在庙里。立夏节起义一举成功,成立了红军第32师。从此,金寨的红色序幕拉开。

    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开创了豫东南和皖西根据地,最后形成了鄂豫皖苏区,在此先后创建11支红军队伍,形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金寨也因此被称为“红军的故乡”。在整个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有10万红军参战,有名姓可查的红军烈士就有1万多人。建国初期仍健在的金寨籍老红军有700余人;1955年至1964年授少将以上军衔的59人,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将军服和毛巾被

    画面:洪学智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厅内,一件件实物和图片,重现着这位开国上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不少人在上将礼服前瞻仰,也有不少人在小小的甲级残废军人证前沉思。

    记忆:洪学智将军是金寨的骄傲,他一生情系故土,对家乡有一份不了情。 2006年11月20日,他因病去世,家人遵照将军生前的遗愿,把洪老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家乡。

    1955年9月23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衔仪式,这套装在礼服盒内的上将礼服,由周恩来总理亲手递交给洪学智将军。 1960年,洪学智受冤案牵连,下放吉林省任农机厅厅长。他的夫人张文把这套礼服放在礼服盒里。洪老在吉林省工作的17年中,礼服盒从未打开过。 1977年,洪学智回到北京,出任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张文才把礼服盒打开。令人惊奇的是,礼服完好无损,没有一点虫蛀。此后,张文每年把礼服取出来晾晒,精心保管。

    洪学智将军一生俭朴。这床毛巾被是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十五兵团解放广州后,用自己的津贴购买的。洪学智带着这床毛巾被参加了抗美援朝、到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在任总后勤部部长、下放到吉林工作时,也带在身边。“文革”中,他把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后又传给孙女、孙子用。一条毛巾被用了60年,前后用了三代人。

    革命精神代代传

    画面:阳光灿烂,青山叠翠。一群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烈士陵园参观,一队中年人手捧花篮,在高高的烈士纪念塔前,列队默哀。

    记忆:这是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最常见的情景。这里是凭吊革命先烈的场所,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包括六个部分:1964年兴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1983年兴建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及2008年兴建的红军广场和洪学智将军纪念碑,2009年又重建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现已形成以烈士纪念塔为中心,融塔、馆、堂、碑、墓园、广场为一体,具有山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园。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金寨县烈士纪念馆”。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有上百万人在这里凭吊先烈。

    近年来,金寨县实现了通高速公路、铁路的梦想,如今的金寨县四通八达,不再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地。从这里登上动车西去1小时便可抵达武汉,东去4小时便可直达上海,而以前出门到这两个地方,就是顺利也要一天时间。

    【人物感怀】

    几十年来,金寨的红色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奋发向上奔小康。 (责任编辑:程海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2 21:48 , Processed in 2.3358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