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4|回复: 0

毛泽东小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 14: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09-06-25    来源: 湖南日报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46;wenming&#46;cn/hsly/2009-06/25/xin_2830606251107234167318&#46;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FONT></P>
<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46;wenming&#46;cn/hsly/2009-06/25/xin_283060625110760954979&#46;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滴水洞(资料照片)</FONT></P>
<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46;wenming&#46;cn/hsly/2009-06/25/xin_2930606251107078105310&#46;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毛泽东故居 记者 张京明 摄</FONT></P>
<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46;wenming&#46;cn/hsly/2009-06/25/xin_2930606251107437637811&#46;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毛氏宗祠 记者 张京明 摄</FONT></P>
<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46;wenming&#46;cn/hsly/2009-06/25/xin_2930606251107734493512&#46;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毛泽东诗词碑林 资料照片</FONT></P>
<>        站在毛泽东的祖居地韶山冲东茅塘,面对赫赫有名的“滴水洞”,左边蜿蜒着起伏的龙头山,右边矗立着威武的虎歇坪。在这龙盘虎踞之间,有一条山间小道,穿过滴水洞,经过滑油潭,翻过云盘山,直达现在的棠佳阁、当年的唐家坨。
</P>
<P>        这是一条极普通的湖南农村山间小道。从自然的角度看,它山环水绕,蜿蜒曲折,草深林密,禽兽出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P>        这又是一条极不普通的湖南农村山间小道。它亲眼目睹了一代伟人孩提时代拉着妈妈的袖角,第一次走出韶山,并最后通过这条小道走向长沙,走向北京……
<P>        这条小道见证了少年毛泽东的抗争、求学和成长历程,并因此而成就了它特殊的历史价值。
<P>        这条小道奠定了中华民族挺直胸膛、抵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基础,并因此而被人们永远铭记。
<P>        韶山,这个过去几乎不被外界知晓后来又几乎无人不晓的地方,位于湖南湘乡、宁乡、湘潭的交界处,距湘潭大约40公里,距长沙大约100公里。这里,过去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松柏葱茏,青烟袅袅,三三两两的农家,散居其间,男耕女织,过着田园般的生活。今天,这里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但多了一种游人如织、热闹不已的景象。

<P>        相传5000年前,舜帝南巡至此,见山川秀美,一时来了雅兴,奏起“韶乐”,引凤来仪,群山起舞,百鸟和鸣,“韶山”因此而得名。后来,尽管外面世界忽而一座座火山爆发,忽而一顶顶王冠落地,这里仍是一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之中,有一毛姓人家。这个很不起眼的毛姓人家,后来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毛泽东。尽管毛泽东祖籍不在这里,但到他出生时,毛氏家族已在韶山繁衍生息了20代,大约经历了500年。

<P>        在韶山西麓,距韶山冲10多公里,还有一个秀丽的山冲,青山绿水,良田沃野,古树参天,鸡鸣犬吠。这就是坐落在湘乡大坪乡的唐家坨(今名棠佳阁)。1867年,毛泽东母亲出生在唐家坨文家。毛泽东母亲排行第七,故称“文七妹”。因文家的祖坟即毛泽东的外曾祖父之墓在韶山,每年清明时节,文家人都要前去祭扫,需要有个落脚之处,便将13岁的文七妹许配给韶山冲东茅塘(后迁上屋场)毛翼臣家的10岁独子毛顺生,并于5年后正式过门。

<P>        在毛泽东出生前,文七妹有过两次生育,但孩子都在襁褓中夭折。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毛泽东。文七妹对毛泽东精心护理,生怕“根基不稳”,还请来八字先生为毛泽东卜卦算命,且算出他“命运好,八字大”,将来定成大器,但八字先生附加的条件是,一定要寄拜“干爹干娘”。于是文七妹便让毛泽东拜了前来串亲的七舅父母为干爹干娘。毛泽东的外婆贺氏还想为毛泽东再拜一个“干娘”。湘乡当地风俗,常用“畜名”给孩子取小名,诸如“狗伢子”、“猪伢子”之类,认为名字越贱孩子越容易养育。但贺氏不喜欢,她要为外孙取一个好听的小名。

<P>        唐家坨旁就是韶峰北坡,北坡下有个龙潭坨,坨内有一股清泉,清甘爽口,四季不枯。龙潭坨口有一巨石,高二丈八有余,周长六丈不止。相传古时,这里曾有一条孽龙,兴风作浪,毁坏农田庄稼。为此,人们不得不每年杀猪宰羊祭祀孽龙。后来,有人在巨石上修了一座庙宇,取名“雨坛庙”,把孽龙压了下去。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太平无事。人们便把这块巨石当作天神朝拜,并称之为“石观音”。毛泽东外婆贺氏看中了这石头,决定让毛泽东拜石头作“干娘”,给毛泽东取名“石山”(后称“石三伢子”),寓意他的生命坚如磐石,百年不倒。

<P>        毛泽东两岁多时,文七妹又怀上了毛泽民,考虑到文家嫂妹多可以帮忙照料,加之毛泽东八舅父文正莹在唐家坨办私塾,有利于童年毛泽东成长,再就是拜干娘的缘故,文七妹决定把毛泽东送到娘家寄养。于是,在3岁左右,毛泽东第一次在母亲带领下,走出韶山冲,踏上本文开头所说的这条蜿蜒曲折的小道,翻过云盘大山,来到唐家坨。这一年应当是公元1896年。

<P>        毛泽东走过的路,我差不多都走过了,就差这条“小道”。对于这条小道和上述故事,我在过去几次赴韶山时都有耳闻,并曾几次下决心意欲穿越这条小道,体验一下伟人当年的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成了我一桩抹不去的憾事,甚至一块久治不愈的“心病”。

<P>        直到2006年,即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二,我怀着一种新奇、崇敬、期盼已久的心情,在当地友人引领下,顶着濛濛细雨,迎着料峭寒风,迈向这条盘山小道,经过半天的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终于走过了这条山间小道,来到了唐家坨,实现了多年夙愿。

<P>        那一天,走在这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上,我的脑海一直在思索:3岁的“石三伢子”长什么样子?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小孩,还是一个调皮捣蛋的顽童?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娃娃,还是一个浑然无知的幼儿?凭直觉,我猜想这个“石三伢子”一定既聪明伶俐又调皮捣蛋。

<P>        那一天,走在这条山环水绕的“小道”上,我的心里一直在琢磨:第一次走出韶山冲的毛泽东,对外面的一切是充满了好奇,还是不感兴趣?是东张西望,还是默默无语?凭直觉,我断定当年的毛泽东一定是东张西望充满好奇。

<P>        那一天,走在这条崎岖难行的“小道”上,我的眼睛一直在搜索:这个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小男孩当时是哭闹着要回家,还是急着要去看外婆?是怯生生躲在妈妈的衣襟里,还是高兴地大胆往前走?凭直觉,我判断这个小男孩一定是急着要去外婆家,一定是高兴地大胆往前走。

<P>        那一天,在这条“小道”上,我们一直走了一个小时左右,才看见一户农家。友人说,这是目前唯一居住在山里的人家,靠几块薄田生活,虽清净寂寞,却也有几分“桃花源中人”的味道。我胡思乱想,毛泽东后来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会不会多多少少受到这情景的影响?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谁知道呢?

<P>        那一天,走在这条“小道”上,头上是灰蒙的天,脚下是泥泞的地,四周山高林密,草深苔滑,我生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我又胡思乱想:毛泽东后来的诗句“路隘林深苔滑”、“乌蒙磅礴走泥丸”,会不会有这条“小道”的影子?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谁知道呢?

<P>        我们继续往前走着,山道越来越窄,坡度越来越大,细雨越来越密,道路越来越滑。尽管手足并用,小心翼翼,还是摔了六七个跟头。我又不禁想,3岁的小润之在这条“小道”上肯定更是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这崎岖“小道”应当与他后来磨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后来才能“万水千山只等闲”,才能“五岭逶迤腾细浪”。

<P>        在我们的吵闹下,“小道”两旁不时有飞禽惊起。我盘算着,前面是否还有走兽潜伏?我想起了毛泽东小时遭遇老虎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毛泽东在韶山曾3次遇虎,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第一次就发生在这条“小道”上。他们绘声绘色地讲,文七妹领着毛泽东走到山中间一个叫滑油潭的小潭旁,只见半山腰间,离她们20丈远处,蹲坐着一只足有150公斤重的老虎,虎眼圆瞪,威风凛凛。这时,文七妹可能想起了公爹毛冀臣的话,遇见老虎一要心不慌,二要走“弯路”,因为老虎只知道走直路。于是,文七妹领着毛泽东小心翼翼地绕到树后,对老虎侧面“观赏”,足有一个时辰,最后那老虎乖乖地“撤退”了。后来有人说,是文七妹信佛的缘故,老虎没有招惹他们;也有人说,是毛泽东命大,老虎没敢发威。我瞎想,假如当时这只老虎对我们后来的“伟大领袖”下了毒手,中国的历史将怎么去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偶然,“偶然”得让人心悸,让人后怕。虽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谁地球都照样转,但应当说转的“速度”还是不一样的。我又瞎想,毛泽东这次“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他后来面对强大对手,能够吟出“独有英雄驱虎豹”、“忽报人间曾伏虎”等绝唱是否会有些启示呢?也许会,也许不会,谁知道呢?

<P>        我们继续盘山而上,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登上了山脊,眼前一览无余,豁然开朗。我们走累了,走乏了,汗水与雨水交织,劳累与兴奋碰撞。极目远望,群山叠峙,云雾缭绕,朋友指着前边的山告诉我们,这叫“云盘山”,马上就要到唐家坨了。我们站在这里小憩。想当年,毛泽东可能也是第一次在这里“一览众山小”吧?毛泽东那次的“一览众山小”,会不会对他日后生发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吞六合的胆魄,发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呐喊产生些作用?还是“也许会,也许不会,谁知道呢?”

<P>        我们沿着这条山间小道继续前行,来到了“石干娘”旁,来到了唐家坨村,找到100多年前毛泽东第一次走出这条山间“小道”后落脚的地方。
<P>    1896年的那一天,3岁的毛泽东在母亲的带领下,通过这条“小道”,来到唐家坨外婆家,在此寄养了6年。这6年里,他受到外婆和舅父舅母们的疼爱,接受舅父们的启蒙教育,和表兄弟们一起作诗对联,撒欢嬉闹。

<P>        1902年,9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接回。此后4年间,他在韶山冲先后读了“南岸私塾”、“井湾里私塾”、“乌龟井私塾”等。这4年里,毛泽东读书读上了瘾。在“井湾里私塾”,他大肆宣讲“陈胜吴广”、“瓦岗寨”、“太平天国”,惹得父亲毛顺生强制他退学两年,直到1909年,才送他到“乌龟井”私塾就读。1910年秋,
毛泽东请来舅父、表兄及族亲当说客,说服父亲同意让他到湘乡县新式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一个秋高气爽的早上,他挑着书箱、行李,随同表兄文运昌再次通过我们后来走的这条“小道”,来到唐家坨,并前往几十里外的东山小学。这是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外出求学。后来我曾专门跑到东山小学,看到十几岁的毛泽东写下的“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诗句,不禁又想起他在那条山间“小道”遇虎的故事。

<P>        接着,1911年春,毛泽东被推荐到湘乡县驻省中学读书;
<P>        接着,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
<P>        接着,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并于1918年6月毕业;
<P>        接着,1918年8月,毛泽东前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名图书管理员,月薪8块大洋。
<P>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究竟走过多少次我们后来走的这条“小道”,我们无法考证。但这条蜿蜒于青山绿水间,曲折于陡坡峭峰上的小道,目睹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如何走出韶山冲,走向唐家坨,继而走向东山小学,走向长沙,走向北京……

<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知道有一条“胡志明小道”。1959年5月,胡志明下令开辟支援越南南方抗美作战的交通运输线,绕道老挝、柬埔寨,把弹药、物资由越南北方运往南方。人们将这条运输线称为“胡志明小道”。1964年后,在中国帮助下,“胡志明小道”被扩建成为包括5条主路、29条支路及许多小路组成的总长达1&#46;96万公里的交通网。从始建到战争结束16年中,有100万北越士兵和大量军事物资,通过“胡志明小道”,运往南越战场。正是“胡志明小道”上源源不断的中国物资支援,让当时的北越最终取得了胜利,统一了祖国。那么,是否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这条“小道”,就没有后来的“胡志明小道”,也就没有越南的统一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谁知道呢?

<P>        今天,人们知道有一条“邓小平小道”。“文革”期间,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一切职务。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居住在“望城岗”原南昌步兵学校一幢二层小楼里。在这里,邓小平夫妇与工人们建立了感情。质朴的工人“阶级觉悟低”,也不懂什么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派”,为使邓小平夫妇每天少走点路,工人们在厂区后面围墙上开了个小门,缩短了工厂到他们住处的距离。从此,邓小平夫妇天天从这里走过,天长日久竟然走出了一条1公里长的小道。今天,人们把它叫做“邓小平小道”。就是在这条“小道”上,邓小平思考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道”。邓小平三落三起都与毛泽东有关。从这个角度上,是否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这条山间“小道”,就没有后来的“邓小平小道”,也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道”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谁知道呢?

<P>        穿越了韶山的这条山间“小道”,我既兴奋又激动,不由得同邵华同志通了电话,讲述了这件事情,并提议将这条小道命名为“毛泽东小道”,得到了她的首肯。
<P>        原来,“小道”和“大道”,“大道”和“小道”,就是这样的说不清,道不明,割不断又离不开。
<P>        我记住了,毛泽东小道;
<P>        人们也必将记住,毛泽东小道!(唐双宁
作者系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2 02:38 , Processed in 0.5039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