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9|回复: 0

纪念毛泽东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3 15: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钱初颖



  我写下这些文字,为纪念那个渐行渐远,却真实存在过的,现在依然影响着中国前进步伐的年代。

  1976年的9月9日

  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无法忘记的日子。那年我在农村插队,9月9日是中秋节,虽然艰苦和压抑,但那天中午村子里家家都准备了酒和菜。

  下午,公社广播里播出了“伟大领袖逝世”的消息。忽然有一种心中石头终于落地的感觉,为毛泽东,也为自己。

  1975年开始,虽然没有互联网,和便捷的通讯设备,但是从北京高层传出的“政治谣言”却多了起来。在上海可以听到满街的“小道消息”。在农村,群体事件也多起来。我插队的地方,甚至连“臭老九”的教师,也敢和自称“代表党”的大队书记对抗,还取得了胜利。1976年,更是发生了周恩来、朱德逝世、天安门事件、唐山地震等事情,总有一种会发生什么大事感觉。

  从我出生到那一天,都是在“红太阳”的照耀下生活着。尽管报纸广播经常告诉我们,伟大领袖神采熠熠,红光满面,能活100岁,尽管我们天天高呼“万岁,万万岁”,但是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毛泽东比我的年纪大那么多,总有一天会先行离开。对我来说,没有太阳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毛泽东也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那天的下午,当我们听到广播的时候,毛泽东离开我们有好几个小时了。抬头看,蓝天、白云、红日,依然是那么的真实。我们今后的日子,还是需要劳动、吃饭、睡觉,似乎不会有变化。但是心底又似乎感觉,知青生活会因此发生变化。

  一个月后,“四人帮”倒台,我领到了招工表。以后的几年中,我实现了插队期间梦寐以求的愿望:当上了工人,读上了大学,评上了技术职称……。

  一切都如毛泽东自己所说:没有了毛泽东,地球还在照样转。

  毛主席的话

  中国有句形容说话技巧的话:“一句话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把人说得跳起来”。而毛泽东说的话,可以将工人说得自豪无比,将知识分子说得激情燃烧,将农民说得无话可说。毛泽东的话,基本是没有错误的。毛泽东的话,基本可以被任何人采用。

  文革时,知识分子和干部都被打倒后,造反派内部的纷争激烈地开展起来,每一派都用毛主席语录来攻击对手,每个人都高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今天,依然有人将毛泽东“论拆迁”整理出来,来针对拆迁,也是很有道理。

  林彪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那个时代,毛主席语录人手一本,我们可以大段地背诵,每个人有了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求解。对立的双方,用毛泽东的话来反毛泽东的话,结果就如毛泽东自己所说,他的话“有的时候一句也不顶“。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造反有理”。难道什么反都能造吗?所以,这句话不能顶一万句,顶了就要出事。在毛泽东时代,真正要取得胜利,不是靠语录,靠的还是实力。现在也是这样,我们这代人,遇见问题,谁都可以突口将语录背诵出来,似乎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效果。

  以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时代,中国按阶级划分人群。

  工人阶级非但自己工作稳定,生老病死有保障,直系亲属看病也有大劳保的福利保证。工人分8级,享受不同的工资待遇。文革中,绝大多数工人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自己的子女反而被取消了“顶替”,送到农村当了农民。

  国家干部包括军官、政府官员、教师、医生、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按23级划分,13级以上进入高干。国家干部按级别高低享受不同的工资、住房、医疗待遇。国家干部的经济待遇远远高于相应级别的工人,但是政治上却要承受相当高的压力。文革初期,这个阶级中许多人都无法躲过这场浩劫。

  农民是社会的最低层,政治上没有地位,生活上没有保障,子女没有出路。在现实中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斤两”。过去农民不会积极参加文革,今天,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阶级敌人”是社会下层的下层,没有人生保障。解放以来,随时间的推移,“敌人”越来越多。“三反、五反”反出一大堆反革命分子,接着是高饶反党集团、胡风分子、右派分子、四清“分子”、反动学术权威、“二月逆流”、叛徒集团、工贼、走资派、5.16分子、反动学生、林彪集团等等、等等。还有高危人群:属于臭老九的知识分子,需要接受教育的知识青年等。解放27年,政治运动没有停止过。用今天的流行语,革命者一夜之中会“被反革命”,谁也无法预防和逃避。

  毛泽东说自己“无法无天”,他废除了法制,用阶级斗争的形式来治理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是他的法宝。简单明了,开始似乎很有效。但随着“阶级敌人”的增多,毛泽东身边的大多数也变成了敌人。最后的岁月中,毛泽东身边能够支撑场面的“干净”人,只有毛远新、王海蓉、唐文深、张玉凤了。“目”不健全了,纲再怎么举,下面也张不开了。

  毛泽东时代和今天的幸福感

  经济上过得去,就业压力小,社会治安好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质上的幸福。然而,精神上的幸福感也不可小视。

  毛泽东时代,物质匮乏,城市居民无论如何也比“乡下人”有优越感,至少每月可以有廉价的,定量供应的粮食可买。由于就业困难,大多数的人只能做农民。虽然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农民却经常吃不饱饭。那时因为闭关锁国,生活再艰难困苦,只要想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精神上就能得到无比的安慰。

  其实毛泽东时代,经济上的差距也很大。“三名三高”的演员月收入1000多元,相同等级的干部比工人收入高得多。而农民呢?我插队落户的几年中,收入最低的一年,年收入12元。最高的一年,年收入180元。但这是国家规定的,人民反对的想法都不敢有。而且在那个时代,权比钱更解决问题。插队的那些年,经常看到新的权贵和“被解放”了的老干部,通过工农兵大学生、参军、招工,将子女从农村“捞”出去。那时知青中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说明了权的力量之大。

  那时工人的住房不用买,大多数人奋斗多年依然分不到住房。那时无房可分,现在是有房买不起。那时一般职工看病不要钱,却没有好医生和好药品。那时是缺医少药,现在是看病贵。城市孩子读到初中毕业问题不大,考高中、大学竞争激烈。那时是学校少,招生名额少,现在是读书贵。

  为什么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过去好,幸福感却极大的降低了?看得到的先进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差距、看得到的贫富差距、看得到的腐败是幸福感降低的最大原因。

  其实现在的“看得到”问题已经比过去的“看不到”问题进步了许多,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今天,有人希望回到毛泽东时代,有人希望走发达国家的道路,思想永远不可能统一。

  中国今后的走向,并不已个人意志为转移。大多数人的觉悟,对中国的前进可以起到推动作用。鲁迅笔下的阿Q,羡慕城市生活,却用批评城里人的方式掩盖自卑。他希望通过造反改变生活,却挤不进利益圈。自己生活在底层,却欺负更弱势的吴妈。最后成为政治的“替罪羊”,落得悲惨的下场。中国的进步,需要走出历史的怪圈。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依法行政,民主监督,才能遏止腐败。

  作为我们,在毛泽东时代生活过的人,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受写出来,作为历史的见证,也是对社会进步做一点贡献。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9-4 04:00 , Processed in 0.2444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