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新书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这便是号称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的《李鸿章回忆录》(Memoirs of Li Hung Chang)。
该书的主编曼尼克思(William Francis Mannix)在前言中介绍说,李鸿章并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日记,当他去世后,他的一个侄子多方努力,从汉口、广东、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天津等地,将他的手稿收集在一起,并存放到李鸿章在广东的旧居中。1911年,经过大清帝国政府的许可和李鸿章后人的同意,由李鸿章的秘书罗伯斯(R. Emmet Roberts)上尉担任翻译,在北京的王某(Drs Wang)和广东的“老秀才”(Hsiu-Tsai the Elder)协助下,曼尼克思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翻译,编纂出版了这套《李鸿章回忆录》。
此书的一些章节,此前已经在纽约的《太阳报》和伦敦的《观察家报》刊登过。美国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对曼尼克思并不熟悉。为了审慎起见,他们将书稿交由科士达(John W. Foster)审阅,并请他为美国读者写篇书评。科士达在1892-1893年间,曾任哈里逊总统的国务卿,1897年中日谈判期间,他曾经受中国政府邀请担任李鸿章的顾问,与李鸿章有很密切的接触,并建立了很好的私交。
据他的“代理人”莱昂纳德(William G. Leonard)说,曼尼克思正在中国访问,与李鸿章的继承人们商谈要事。当然,这位“代理人”莱昂纳德依然是曼尼克思虚构团队中的新成员。曼尼克思此时定居加州,忙于为很多报纸写专栏,没时间、更没办法应对霍敦?密夫林出版社的质疑,只好杜撰一个“代理人”出来挡驾。
李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该书做任何公开评论,只有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在一封写给自己的英文教师、原美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北洋大学总教习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博士的私人函件中提及。他透露,父亲的秘书班子中,从来没有一位“罗伯斯上尉”,而且父亲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坚信,这整本书都是伪造的。他说,坊间有关他父亲的各种传记中,没有一位作者曾经见过李鸿章本人。
曼尼克思承认,自己的确从监狱的阅读中受益不浅,但写作《李鸿章回忆录》一书,主要参考了他哥哥约瑟夫(Joseph T. Mannix)的著作。他说,在义和团动乱期间,约瑟夫是《评论回顾》的编辑,写了一系列有关李鸿章的文章,还因此获得麦金利总统的赏识,准备任命他出任美国驻上海的总领事。最后约瑟夫没能当成外交官,而是被美国国务院派到中国进行一些调查工作。约瑟夫在广东呆了六星期,多次见到李鸿章,在《评论回顾》发表了15篇有关李鸿章的报道。在约瑟夫写给他的私信中,介绍了许多李鸿章家庭的情况。这些为他编写《李鸿章回忆录》提供了有力地帮助。
早在曼尼克思伪造《李鸿章回忆录》之前,伦敦《泰晤士报》的著名记者濮兰德(J O Bland)就与有“北京隐士”之称的巴克斯爵士(Sir Edmund Backhouse)合作,写了两本畅销至今的“史书”:《慈禧外传》(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太后治下的中国》,1910年)及《清室外记》(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北京宫廷的编年史和研究报告》,1914年)。这两本今书已被西方学者确证为虚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