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8|回复: 0

每个英雄都是不朽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5 17: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晚报






    编者按:英雄是影视作品创作中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新中国电影60年来,英雄及英雄主义一直贯穿其中,只是不同的时代诠释着不同的英雄。早期的作品中,英雄的影像大致集中在战争类型片中、《董存瑞》、《邱少云》、《英雄儿女》、《狼牙山五壮士》……所表现的是一大批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生命的英雄群像;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银幕上出现了新时代英雄形象,英雄人物所展现的类型和表现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由简单走向丰满,并更富有时代的气息,大大丰富了中国电影上的英雄形象。

    英勇善战的王成

    提到英雄,40岁开外的人眼前定会浮现出王成手持爆破筒的形象。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类似王成的军人电影形象很多,包括《渡江侦察记》里的李连长,《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冰山上的来客》里的杨排长,《铁道游击队》里的刘洪,《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等。

    别样英雄靳开来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靳开来,不同于以往的英雄之处是他是个“刺头”,又爱提意见,是门“大炮”,加上他的牺牲不是去堵枪眼,而是去为战友们砍甘蔗解渴,因而牺牲后竟不被承认是英雄。但靳开来确实是英雄,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使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有了别样的写法。

    有缺点的李云龙

    《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他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在《亮剑》前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被认为是与李云龙形象类似的“另类英雄”。

    励志偶像许三多

    在《士兵突击》之前,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多形象英俊、反应敏捷。许三多被观众认可,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再进行拔高或者贬低,如实描写每一个军人,是军旅剧该完成的任务,也是社会对军人应该抱有的态度。

    士兵英雄顺溜

    顺溜一出生就是传奇式的,因为他是个人英雄,非常独特,与众不同。

    影视剧里英雄形象的变迁

    “潘冬子”祝新运:

    片酬就是一本影集

    《闪闪的红星》

    让我10岁成为军人

    【影响】

    1973年,“样板戏”已经走下坡路,停顿7年之久的故事片创作逐渐恢复。尽管《闪闪的红星》对“潘冬子”的人物塑造有局限性,但小演员清澈的大眼睛和圆乎乎的脸蛋还是吸引了观众争先恐后地进电影院。该片成为35年来反复播出的最受欢迎的儿童片之一。“潘冬子”的形象也为不少70年代人完成了英雄主义最早的启蒙,做像潘冬子那样的好少年成为一代人成长的目标。

    【印象】

    在八一厂看到祝新运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意识到我老了——那个留在我记忆深处一脸正气的阳光少年,已经有了中年发福的迹象,眼睛还看得出当年的轮廓,可是眼神远没有当年那么纯净清亮了。他说话有军人特有的拘谨,直到最后聊到他女儿时,才放松一点点。

    【访谈】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9岁被挑中出演“潘冬子”吧?9岁前的理想是什么?

    祝新运(以下简称祝):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想当解放军,多光荣啊。

    记:剧组怎么挑中您的?

    祝:去学校选。好多我那么大的孩子被选到八一厂试镜,院子里全满了。

    记:那么小第一次演戏,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祝:在拍摄冬子妈被还乡团烧死在草房中时,要潘冬子流着泪阻止去救妈妈的乡亲们。导演启发我时自己哽咽起来。我觉得挺好玩,一下子笑出声来。散场后被导演严肃地训了一顿。

    记:酬劳多少呢?

    祝:一本影集,上面写着“祝新运同志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赠,1975年9月11日”。

    记:影片对您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祝:给了我很多荣誉,而且它让我10岁就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一个正式的军人。

    记:然后就没上学了?

    祝:也上,在八一厂对面的学校。

    记:在学校很风光吧?

    祝:大家都排挤我,说我有优越感,老欺负我。

    记:您觉得那时的童星和现在的童星有什么不同?

    祝:那个时代我受到的教育是,出了名要谦虚、谨慎、要夹着尾巴做人。现在的年轻人更张扬,更能表现自我。

    一定不要荒废学业

    记:您做了导演,但人们说起您,还是会说“那个演了‘潘冬子’的祝新运”,您介意吗?

    祝:人们对于潘冬子,忘掉也好、不忘掉也好,都是我的幸运。就像100米短跑,已经9秒58了,再提高就很难。我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怎么再取得新的成就。这些年也在不断突破,比如当导演、制片人。

    记:您有什么经验或者教训可以和现在的童星分享?

    祝:一定不要荒废学业,不管以后做什么都要有文化。

    记者:《闪闪的红星》之后好像再没有那么有影响的儿童片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祝:现在也有不错的儿童片啊。其实现在看《闪闪的红星》,也有让人觉得不可信的地方,只不过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里被观众接受了。

    记:网上有些恶搞《闪闪的红星》的视频,您知道吗?

    祝:知道,我觉得太不严肃了,不理它就过去了。

    我女儿说“潘冬子”挺可爱

    记:当年的“潘冬子”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尤其是生活中。

    祝:我是家庭里的丈夫和父亲,朋友中间的大哥哥,孝顺父母的儿子。

    记:您孩子多大了?

    祝:(嘴角不自觉地露出笑容)女儿,今年上初二了。

    记:她看过《闪闪的红星》吗?

    祝:小的时候就看过,不止一遍吧。

    记:她怎么评价您?

    祝:(又自顾自乐了)她说挺可爱的。

    《地道战》导演任旭东:

    从拿枪杆子到拿摄影机

    【影响】

    1966—1970年,全国只能放映3部电影,《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该片观看人数超过18亿人次,曾经被我国作为礼品赠送给几十个友好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地道战》就在中国的城市、乡镇、农村反复播放,它的经典台词、歌曲仍在广为流传。它的导演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任旭东。

    【印象】

    85岁的任旭东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握手时我注意到他没有拇指的右手。老人说,那是战争留下的痕迹。说起《地道战》,老人轻描淡写:“老黄历了。”不过说起他的戎马生涯,却两眼放光,滔滔不绝。他是我采访的所有导演中最不像导演的一位——宁可放弃《地道战》培养的那么多观众,一辈子固执地只拍军教片,因为他一直有这么一个信念:从15岁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他就永远是个战士。

    【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没学过电影,而是行伍出身?

    任旭东(以下简称任):我15岁参军,打了十多年仗。在抗日战场才听说叫“电影”的东西。1949年才第一次进电影院看到真正的电影。

    记:您是怎么当上导演的呢?

    任:我参军前念过4年书,参军后又上了两次军校,在当时也算是“小知识分子”,加上我有战斗经验,1952年调到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后定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了。当时的厂长陈播说,搞电影再难也难不住上过战场的军人,我只有硬着头皮上。

    记:后来是怎么拍《地道战》的呢?

    任:1963年初,《地道战》原本作为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直到1965年初,剧本审查多次没有通过,总参领导下令必须在年内拍完。

    陈播厂长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制定了《地道战》的生产计划,我跟厂长说:“没剧本怎么拍?”他对我说:“战场上指挥打仗,你有剧本吗?仗还不是照样打!"

    记:剧本为什么那么难产呢?您怎么办?

    任:地道战是很抽象的题材,相关资料只有县志上的一些数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通过资料发现高平村利用地道战在两年内先后粉碎了敌人的五次围剿,我顿时有了灵感,以高平村为原型创作了剧本。

    记:这么说地道战是有原型的?拍电影的时候地道都还在吗?

    任:我们看了很多景,没有看到后来影片中那种伪装巧妙、防备设施较完善的地道。后来,根据“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提供的插图,在八一厂搭景拍摄。它是地道战的高度概括,现实中不可能达到那样的规模和水准。

    记:我到冉庄旅游时,讲解员说地道战是在他们那里拍的?

    任:冉庄是我们的外景地之一,它具有古朴村落的风貌,而且冉庄也的确是地道战颇有盛名的村庄。实际上还选了附近唐庄和李庄的景,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成为电影中的“高家庄”。

    记:您以前的战斗经验,在拍摄时候派上用场了吗?

    任:我在1945年时打过地道战,那是我第一次领教到地道战的威力,也是我在没有剧本就敢接任务的信心来源。实际拍摄的时候结合了我的战斗经验,但发现地道战其实没那么简单。

    记:您是怎么把军教片《地道战》拍得具有娱乐性的?

    任:那时的军教片没有故事片的任务,人物不需要有个性。但我觉得,还是要让观众看的时候不会走神吧,拍电影需要靠形象、声音和画面抓住观众,所以不能拍得很机械、很抽象,当时对电影语言的把握还是下了功夫的。

    记:电影中“高,实在是高”这句台词太经典了,现在都还有人在用。

    任:汤司令这个角色的确是叫刘江演活了,当时他每天回家,胡同里的小孩都围上去喊:“汤司令,高!实在是高!”

    记:现在看到的《地道战》和您当初设想的有什么不同吗?

    任:第一稿中设计了一些“博观众一笑”的细节,在审查时都被删除了,认为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反而会冲淡主题。

    记:电影当时有多少票房啊?

    任:什么是“票房”?

    记:就是赚了多少钱?

    任:那时候看电影不要钱,我们也没有稿费。拍这部电影拨款40万,我们只用了16万。

    记:您拍了这么成功的电影,后来为什么一直在拍军教片呢?

    任:我觉得故事片都是骗人的,编造的故事,观众是傻子,演员是疯子。我当了一辈子兵,还是拍军事题材得心应手。

    记:那您有没有觉得遗憾呢?

    任:70年代我去了全国20多个城市,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碰到20岁到50岁的人基本上都看过地道战。我很高兴,我没有遗憾。

    记:现在您平常都干些什么呢?

    任:上上网,写写东西,每周钓一次鱼……闲不住。最近电视剧《地道战》要开拍,我是编剧和军事顾问,亲自写的剧本,30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7-4 10:30 , Processed in 0.3628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