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2|回复: 0

专题片《湘江》重现青年毛泽东 25岁办出“最有份量”报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5 11: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今日获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湖南卫视近期将携手凤凰卫视推出电视专题片《湘江》,该片通过追访湘江的文化源头,探索湖南人铁血柔情的精神脉络,展现新中国历史上一批批湖南将帅的伟岸风采。

大学“狂人”曾经“发帖”征友



88.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如今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是毛泽东昔日就读过的湖南第一师范。它红色墙面上题有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一九一三年春天,他是这所大学入学新生中的一员,那一年,他十九岁。

       学校前边的湘江,江宽水深,是毛泽东当年经常游泳的场所。他不仅自如地横渡湘江,还能从猴子石游到十华里远的牌楼口去。不仅在夏天游泳,还能在别人穿棉衣的天气里游上三、四十分钟。

       在民主观念初步得以树立的时期,从湘江边到岳麓山,青年毛泽东的身影异常活跃。他的同学张昆弟在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昨日下午与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岳麓山蔡和森君居,时近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

       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等人受老师杨昌济哲学、伦理学思想的影响,热心国事,探讨的都是人类社会、中国与世界等重大话题。
一九一五年的秋天,在长沙城的各中学大门口张贴出一张不大的油印的启事,古典文体,表示“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乎”,下面是征求有志上进、愿为救国救民出力者为同道。末尾签署的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二十八画生”,正是“毛泽东”三字的繁体笔画。这个启事发出后,响应者起初只有几个人,到后来就有了几十个热情的青年响应了这个号召。这样的举动,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帖,但是“二十八画生”的这个召集帖绝对不是为了消遣,而是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25岁办出“全国最有份量”的报纸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湘江边上的长沙白果园创刊。创刊号上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毛泽东的感怀由湘江直指世界,他说“至于湘江,乃地球上东半球东方的一条江。它的水很清,它的流很长。住在这江上和它邻近的民众,浑浑噩噩,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懂得。”“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于地球上。”

毛泽东大声疾呼: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想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湘江评论》创刊号印2000份,当天销尽,后重印2000份。自第2期改印5000份。深受读者欢迎。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北京的《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二十五岁的毛泽东全力投入《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从创刊号到第四期,毛泽东竟为《湘江评论》撰写了《创刊宣言》、《民众的大联合》等四十一篇文章,充分地反映出《湘江评论》的思想倾向。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上街去叫卖。他此时的生活异常艰苦。修业小学给他的薪水除了吃饭外就没有剩余,他的行李只有旧蚊帐,旧被套,旧竹席,身上的灰布长衫和白布穿得也很破旧。在这种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探索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

      那段时间,毛泽东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上各种通电和新闻里,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才干越来越引人注意。日益病重的杨昌济特地致信当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他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今天看来,这位病重老人的预言是如此准确无误,竟然预见了此后30年的中国历史。



湖南卫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12-30 01:23 , Processed in 0.4675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