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7|回复: 0

毛泽东亲授枪支的开县女民兵(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9 18: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开州报记者采写到了一组关于开县老民兵的稿件。在历史的尘烟中,他们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实际行动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他们的故事,至今感人肺腑,他们的精神,至今让人敬佩。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刊发关于他们的新闻报道。

    她是一名地下党员的女儿,因受未曾谋面的父亲的影响而拥有了远大的抱负,她曾是一名优秀的女民兵,因工作出色,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得到了毛主席亲授的步枪。她就是开县过去的女民兵杨世群。在又一个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联系到了杨世群,独家采访到了她鲜为人知的故事。

    父亲英勇就义,她立志要改变旧社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长沙镇永利村见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杨世群,她已经73岁,但满头银发和满脸皱纹仍然掩饰不住她曾经作为一位女民兵的飒爽英姿。

    杨世群的父亲杨明中是一名乡村医生,每天东奔西跑为乡亲们治病。他经常见到穷苦的乡亲们不但生病了没钱治病,好多连全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而有国民党反动派撑腰的地主们却不断欺压穷苦的老百姓。杨明中心中就萌发了推翻地主的思想,正好贺龙派人到川东来发展地下党组织,由于他思想进步,又有医生的身份作掩护,于1933年就当上了地下党的联络员,经常往返于临江和长沙之间。

    在那个白色恐怖年代,从事地下党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他没有退缩,一直从事地下联络工作,经常整夜不回家,家里人很为他担心。

    一天晚上,杨明中又要出去到一个隐蔽的小湖中的船里和几个联络员开联络会,在他出门的那一刹那,他突然回头看了看家里的妻儿,杨世群的妈妈一把抱住了他,哭着不让丈夫走。并且几乎哀求着说:" 他爸,你不要去当什么地下党了吧,我们全家都很害怕,万一你出了什么意外我们怎么办?" 杨明中顿了顿说:" 孩子他妈,我是为了乡亲们以后不再受地主恶霸的欺负,过上好日子啊,记住,万一我有个什么,你一定要让孩子们把我没做完的事做完。" 说完就不见了影子。

    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1935年4 月28日,杨明中一整天也没回家,全家人感觉情况不妙。晚上家里来了一个神秘的人,丢下两块大洋叫他们赶快转移,这时他们才知道,父亲已于当天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进了开县国民党监狱。后来家人得知,面对特务们的软硬兼施,他没有透露一点秘密,反而对特务破口大骂。特务从他嘴里问不出什么,于同年8 月2 日,将杨明中残酷杀害。

    小世群在父亲被杀害后6 天才来到这个世界,可怜没有看到自己父亲,但在她的心目中父亲是位英雄,是位真正的男子汉,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小世群一出生就背上了" 共匪子女" 的" 恶名".她的世界变得黑暗,受尽了有钱人的欺负和辱骂,吃了不少苦头,她心中对旧社会、对国民党、对地主充满了仇恨。她立志要改变旧社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解放后,穷人真正得到了翻身,国家把她的父亲评为革命烈士,她们一家成了烈士之家。她感慨地说:" 是共产党让我翻了身做了主人,是毛主席给了我新的生命,我一定要响应党的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感谢党的大恩大德。"

    被选为" 代表的代表" ,毛主席亲自接见并授枪给她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全国开始大量发展民兵,一方面维持地方治安为保卫祖国积蓄力量,一方面带头搞生产。18岁的杨世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1953年参加了民兵。因踏实肯干,工作出色,第二年就当上了连组长,1955年就当上了社长。

    1956年,生产队里要修一口用于农田灌溉的堰塘,由她带队,整天都泡在那里不停地挖土、挑土,为了起好带头作用,她总是最早去最晚归。" 这是我报答祖国的最好时候,我不能停下。" 在她的带动下,堰塘提前完工,她当年就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1957年涨洪水,两三米高的河堤眼看就要被水冲垮,河堤一旦冲垮,大片的农田将被全部淹没。她立即发动当地民兵和村民们去救河提,挖土扛沙袋、打木桩……哪里最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正背着沙袋往河堤上运时,一段河提被大水冲垮,将当时也在现场抢救的村支部书记压在了沙袋下,水马上冲了过来,眼看书记生命难保,她丢下沙袋冲上前去,硬是在强大的水流里将压在书记身上的沙袋拖开,把书记救了起来。她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刚上岸就躺在了河边上一动不动,直喘粗气。经过大家艰苦的奋斗,终于保住了河堤。也就在这一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大跃进" 之后,全国开始重建家园,因过度砍伐炼钢,让许多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农田荒废,四处一片荒凉。作为党员,她又发动群众开荒,在山上种柑桔树,经过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斗,终于让荒山变成了绿山,也为以后发展柑桔打下了基础。

    由于杨世群的工作出色,1960年4月,她连续参加了万县地区、四川省、全国的民兵代表大会。4 月17日,作为开县四个代表中唯一的一位女代表,杨世群来到北京,参加了为期4天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出席开幕式。

    令杨世群终身难忘的是,她在北京又被四川省的民兵代表选为全省" 代表的代表" ,与全国32省市的" 代表的代表" 一道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宋庆龄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来到杨世群的面前,问她是哪里人,干什么工作,生活怎样。杨世群尽管每天只有两角钱的工分收入,还是连忙说:" 很好!很好!" 接下来是首长们与代表们合影。毛泽东坐下照相时大声幽默地问:" 我就坐在这里好不好?要不要得?" 逗得首长们和代表们大笑。毛主席还叮嘱大家要当好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会议的最后半天是举行闭幕式。毛主席出席了闭幕式。大会经毛主席向出席会议的所有民兵代表赠送了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枪托上刻印有" 全国民兵大会" 字样。领枪是按省分批上台领奖,代表们接过枪后,毛主席和党中央主要领导站在主席台位置分别与代表握手。" 握手的时候我觉得好激动,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杨世群回忆说。当时省、地、县都没有这么先进的步枪。直到1989年开县县政府和开县武装部为中国民兵武器装备收藏馆收集藏品时收回枪支时,她的枪还是崭新的,子弹一颗也没有用。

    牢记毛主席的嘱咐,用行动感谢党和国家给她的荣誉

    载誉归来的杨世群被乡亲们团团围住,大家都争着来见见这位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民兵代表,她也开始觉得这份荣誉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更要好好工作回报国家。

    为了提拔这个全国先进个人,当时万县地委曾3 次来到她家考察她,可她只读过5 个晚上的书,按政策是没有办法提干的,有个领导看她能力这样强,字也写得不错,知道她努力的自学过,曾暗示她说自己读过初小的,可她却坚持说实话,她说如果当时她听了领导的话,现在或许不是一个村妇了,肯定会成为国家干部。记者问她因为这件事后悔吗?她摇摇头说从不后悔,还说做人就要诚实。

    1962年的一个冬天,杨世群在经过一条河时,突然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呼救声,原来一个孩子掉进了河里,正在挣扎着喊救命,她自己不会游泳,四周也找不到人,可救人要紧,她来不及多想就纵身跳进冰冷的河里,水的寒气刺骨,淹到了她的胸口,这时孩子已经沉下去了,情急下她屏住呼吸钻进水里去到处摸,可遗憾的是等她把孩子救起来时,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她哭着对死去了的孩子说:" 孩子,我没能救活你,对不起。"

    " 党恩如天,没有党的培养,我就没有今天。" 杨世群心里一直记着这句话。1976年,她们村由于年年干旱而让庄稼歉收,决定要从陡峭的" 巴石岩" 半山腰上修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由于当时她已经是村里的大队长,就亲任总指挥带队修渠。要知道巴石岩连猴子也望而却步,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要在山腰的石岩上修渠谈何容易?" 我是共产党员,我必须带头上。" 她早出晚归泡在工地上,自己拿榔头、錾子在石头上打炮眼,然后自己装药放炮,那个时候没有电雷管,100 多眼炮至少有80%是她亲自点的,点炮危险程度是很高的,常常有生命危险。她从不退缩,硬是带领乡亲们用了近1 年的时间,修通了这条当地的" 红旗渠".当看到哗哗的渠水流进田里,她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修这条渠时,为了不让滚落的石块砸到修渠的村民,她的右手腕被砸断,左手有三根手指被榔头打变形,左眼被放炮飞来的石块砸瞎。因长期风里来雨里去,劳累过度,患上了胸膜炎,如今还落下后遗症。但她无怨无悔,至今这条渠还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农田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

    " 她的奖状贴满一间房是没得问题的,有中央的,有省里的,也有县上和镇里的。她一心为工作着想,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唯独没有她自己。" 杨世群的老伴邓本恩告诉记者。杨世群在长达31年的基层干部岗位上,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热心帮助,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这份荣誉,无愧于毛主席的嘱托。

    如今,73岁高龄的杨世群仍然发挥余热,为社会、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是如果无人提及,难得有人把这位老人跟当年风风火火、英姿飒爽的英雄民兵联系起来,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谢属军 见习记者 官 博]
11.jpg
12.jpg
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3 17:34 , Processed in 0.3216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